作为一名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对于校园贷款,有些许复杂感觉。一方面知道月利率比较高,另一面还要打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旗号,为校园网贷平台摇旗呐喊。
校园网贷的负面新闻不断爆发,一定程度上是个别自杀案例因“大学生、网贷、自杀、裸条”的标签引发社会关注,另一部分是媒体放大镜式不断寻找此类新闻多重刺激神经,营造网贷害人害己的舆论环境。
校园网贷0.99月利息的计算是这样子的:
举一个实际的贷款例子:“最低月息0.99%”来贷款,“通过该公司借了10000元,分12期还款,平台扣除2000元咨询费,最终拿到手8000元。平台说,如果逾期,2000元的咨询费拿不回来。”此后,他通过该平台的还款计算器进行核算,计算结果显示,每月本息为932.33元,期限为12期,月利息为0.99%,该计算器同时显示出每月的还款计划表。
校园网贷“高利贷”的真实面目恰好就因此在这里。“每月本息为932.33元,表面看是通常的等额本息还款法,但等额本息还款,每月还的本金是逐渐减少的,但平台算法并不是标准的等额本息还款,每月的利息都是按照10000元本金来算的。按照正确公式,从每月本息为932.33元反推,贷款的实际年息远超20%,每月的利率是1.77%,远远超过宣称的0.99%。”
这0.99%月息是怎么得来的,财务人员进一步解释:“用932.33×12-10000再除以12就可得出0.99%这个数据,但这0.99%跟实际还款产生的利息并没有关系。说白了,是骗局外人的营销把戏。”
而2000元的咨询费,更是隐藏着更多秘密。如果逾期,2000元的咨询费拿不回来。一年下来,你贷8000元,最后还款达11187元,实际年化更超出30%。“这2000元,对贷款的年利率特别大,相当于是你没有花这2000元,却一直在承担着2000元的利息。”
还款时一旦发生逾期,随之而来的“利滚利”更是十分惊人。平台A收取逾期未还金额的0.5%/天作为违约金,平台B收取贷款金额的1%/天。还有少数小贷公司会收取贷款金额7%至8%作为违约金。
校园贷款在互联网金融浪潮的推动下,不断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虽然校园贷采用广而周知的信用卡模式,并且在国外也有常见的贷款助学方式。但为何在国内是舆论阻力重重呢?
一.源于国内风控不严、金融体系缺失。
比如,班长掌握全班同学的学籍信息、学生证号、同学的父母和住址各种信息。如果用别人的信息来申请网贷,出于信任,同学告知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等。平台把控不严,会进一步引诱贷款人拆东墙补西墙。
二.大学风险识别能力差,炫耀消费冲动消费占比大
请女朋友吃西餐、买苹果6是plus,看起来分期每次要还款的压力很小,每月换点儿钱就可以轻松随时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实际上,是透支未来的购买力。
比如说2015年9月,兰州文理学院的冯购买了一部6388元的iPhone6plus,分24期,每期还款413元。细算发现,冯须还款总计9912元,比手机本身价格多3524元,利率高达55%,仅服务费一项就要2108元。哎。年轻人还是最好先有存款抵御潜在的风险方为最好。
三.平台会选择性隐藏信息,隐藏违约金、服务费、催收账款方式等。
一旦发生违期,利息惊人。武昌某大学一名李姓学生说,去年6月,他贷款2000元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2个月利息共180元。贷款到期时,接到几次催讨电话,他申请延期一个月。开学时,他终于凑够2180元,但还款时才知道逾期违约金加上本金,已经蹿到了3380元。在还了2180元后,剩下的1200元仍以每天40元的速度往上叠加。他因此寝食难安,每每电话铃响就害怕是讨债的。
而常见的追债方式则是短信、电话轰炸,告知你身边的朋友、同学,你借款违期了,是个不可靠的人,曝光你的信息。然后告诉你父母,限期父母还钱,并送花圈问候、寄送装尸袋恐吓等。外包给专门催款人员找上门暴打并催收欠款。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待这种负面新闻不断爆发之后,不少人更加好奇校园贷款。甚至主动寻找铺设到高校的贷款代理专员,寻求贷款。。。这实在值得学者专家研究。
最后我想说的是:适度消费,尽量不要超前消费。对待校园贷一定量力而行,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