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央行又一次调整货币政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针对的对象是“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小银行。
近期,一些小微企业处产生了一个困惑:货币市场利率已经明显回落,也就是说市场资金面并没有过去那么紧了,但为什么银行贷款利率还是居高不下呢?贷款利率至少较基准利率上浮50%,从银行融资的“综合成本”还是维持在年化10%。流动性宽松一些了,但贷款似乎还更贵了,这是为什么?除却对小微企业的风控考量,这背后还有三层逻辑。
第一层逻辑是,流动性宽松了,但不代表银行的存款宽松。
存款去哪儿了呢?一个显然的去向是,在大规模的相当于变相利率市场化的银行理财以及互联网金融崛起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银行一般存款/储蓄开始分流。虽然不管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作为货币基金的互联网理财,其资金最后还是回流到银行体系,但这些存款的性质变为了同业存款,而不再是一般性(客户)存款。
第二层逻辑是,银行的贷存比约束之下,能放多少贷款,得看能拉多少存款。
麻烦的是,上述理财资金回流回来的同业存款,不被计入贷存比的分母。眼下多数银行在拉存揽储上仍显吃力,与之对应的是市场的贷款需求却有其刚性的节奏。换句话说,存贷比的“分母”(存款)上不去,“分子”(贷款)的总额就受限。在“物以稀为贵”的逻辑下,贷款的价格就可能被推高。
央行公布的5月份货币信贷数据亦证明了当前存款偏紧的供求关系。上个月,存款增速进一步下降至不足11%,而信贷增速仍然超过13%,两者显然不平衡。而“这个数据还是月末的‘时点数’,如果按照‘平均数’来看,存款更加紧张。”连平说。
整理业内数据不难发现,同业存款在8年前占银行负债的比重不到7%,但目前账面数据却超过15%。本报从业内获悉,就这15%还是一个时点数,冲时点时有一部分同业存款被压缩或转化为一般客户存款,估计在一般情况下,同业存款实际占比有20%之高。
同业存款变身一般存款的路径何在?这里插入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在月底,常常有银行发售的各类挂钩同业存款理财产品到期,而到期产品资金往往会被自动计入客户活期存款,纳入银行贷存比分母范畴。
第三层逻辑是,存款难拉,或是趋于存款理财化,都使得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普遍上升,为了保持利差以维持利润水平,银行的贷款定价必然也要随之上升。
现在银行从货币市场拉来的资金最高已经到7%~8%水平,贷款投放利率已经倒挂。在上述三层逻辑之下,再讨论降准,就有了意义——因为“银行现在要为拉来的珍贵的存款交不少存款准备金,降准则使银行存款实际可用于信贷投放的资金量更多。”在连平的观点里,降准的必要性来自于存贷市场的供求关系基本矛盾,而降准这剂“猛药”或许也比降息更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的问题。
在“量”上,降准意味着银行理论上可放贷的资金更多;在“价”上,降准意味着符合定向标准的小银行从央行手上要回了利率只能收取1.6%的一批资金,以用于收益更高的贷款或同业拆借。
从“量”到“价”的逻辑来看,定向降准从理论上可使符合降准标准的银行服务的小微企业贷款变得便宜,而这或也是决策层的意图所在。据媒体引述消息人士的话称,之所以“定向”,也正因为大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意愿相对偏弱,采取这一“有限的刺激措施”,正是针对小微企业助其“减负”,降低借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