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小额信贷项目的管理方中国扶贫基金会了解到,小额信贷项目是汶川地震后,2009年5月,由NU SKIN如新集团等4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灾后重建基金,之后陆续有其他的企业注入资金。该基金目前已提供滚动贷款共计1.3亿元,覆盖农户达5300户,真正实现了灾区重建的可持续性发展。
5月10日上午,全球抗衰老领军企业NU SKIN如新集团组织了一个由社会学者和媒体代表组成的“5·12”汶川地震灾区回访团,来到了曾经的地震灾区先锋村。在这里,回访团探访了两户受益于小额信贷项目的农户。
记者跟随回访团首先来到村民吴兴蓉的家中。如今身为湔氐镇人大代表、先锋村妇女主任的吴兴蓉,曾经是负责整个湔氐镇小额信贷项目的信贷员。
地震前做过保险,对全镇几乎所有人家的情况了如指掌,吴兴蓉在推广小额信贷项目时具备先天优势。据其介绍,从事信贷员工作三年的时间,她总共放贷超过600万元,“镇上贷款户超过200人次”,全面实现了小额贷款的“造血功能”。
在吴兴蓉的带领下,回访团成员又来到了村民吴思千的家中。吴兴蓉说,在所有的贷款户当中,吴思千给她留下的印象最深,“因为前后对比实在是太明显了”。
“我能这么快恢复,很大一部分要感谢小额信贷项目!”吴思千说,地震前,他和妻子是工地上给大家做饭的,收入不高,也没什么积蓄。地震时他家的老房子刚刚装修完毕,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三万多元外债。看到费尽心血的房子被地震摧毁时,“人都差点崩溃了”。
“年轻时犯过错,我进过局子。做了好几次生意都亏了,这几年一直都是在工地上给别人做饭,最初大家都看不起我,怕我还不起钱。后来是吴兴蓉给我批的贷款,我才有了转机。吴思千感慨,“生活还得过下去啊”。
湔氐镇当地盛产大蒜和蒜苔等农产品,从小爱做生意的吴思千经过仔细考虑,选定了农产品收售这一项目,准备大施拳脚。
“第一批贷到了一万元,收来的产品直接运到成都卖,当时效率比较低下,赚钱不多,但认识了许多同行朋友,渐渐就打开了销路。”吴思千说,靠着小额信贷来的宝贵的启动资金,他顺利入行,并很快与大经销商建立了联系。一来二去,人际广了,销路也宽了。他现在只需要向农户收货,囤积起来等客户上门收购便可,“这样便缩短了资金周转的周期,生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好”。
从一开始每次只敢收几千元的货,到如今收货时随身货款近十万元,吴思千一谈到这剧变发生的原因,便忍不住满脸成就感地笑起来,“前几年赚的钱都陆续花在重建房屋上了,所以每年都还继续申请小额贷款做年初的生意启动资金,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
生活好了,家里的家具也分年逐步添置齐全。前几年两口子还打地铺,去年才置办齐了家具,这对再组合的夫妻也于去年补办了迟来的婚礼。“现在,每年光靠农产品收售便有近十万元的收入,债务全部还清了,还借了不少钱给亲戚朋友”。从贷款人到债权人,吴思千脸上满是骄傲。
回访期间,记者在先锋村中的宣传栏上看到了一张捐款公示,是村民给芦山地震捐赠的公示。上书“……我们同样也是遭受过地震灾难的,深深体会到受灾群众感受的,当第一时间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们的村民就有要迅速帮助灾区人民的愿望,有的表示要献血,有的表示要捐款,但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当得知有统一组织通过慈善会进行时,我们的村民积极踊跃地参加……”榜单显示,全村4组合计85户共捐善款4190元。
谈及当初支持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小额信贷的初衷,NU SKIN大中华营运事务区域副总裁暨如新中国营运总裁麦欧文表示,NU SKIN如新一直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了常规捐款捐物的“输血救援模式”,不断思考如何在帮助灾区人民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能够更加长远、可持续地帮助到灾区生产生活的恢复和发展,提高受灾民众的生产自立能力,重塑灾区“造血机能”。
通过创新探索,NU SKIN如新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了“NU SKIN如新“5·12”小额信贷基金”,为传统金融途径顾及不到的当地贫困受灾民众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信贷支持服务。下一步,NU SKIN如新将会把小额信贷在汶川的成功实践复制到雅安,真正帮助雅安的受灾民众走出阴影,重新出发。
更多内容请关注专业信贷服务平台——卡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