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更为审慎的风险把控,一些股份制银行正在放慢信用卡发展步伐。
“从行业趋势看,不良率在增加,为此我们着力把控风险,增强持续盈利性。”3月31日,深发展信用卡中心风险总监王正解析自身策略时表示。
央行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坏账)总额76.96亿元,比第三季度末增加2.71亿元,而第三季度末的坏账总额比第二季度末增加16.52亿元。然而,季度环比之间数额相差巨大,却并不完全反映信用卡坏账风险的相应变化。
对此,王正解析,中国信用卡业的每季度坏账环比数额有一个规律,逢单高,逢双低,半年是小低,年底是大低。
个中原因有两个。一是核销,很多银行都按照季度或半年、一年来核销信用卡坏账,每月均衡核销的银行较少。二是第四季催收力度加大,信用卡不良会减少。
同样,由于核销因素,信用卡坏账余额也不能说明银行新增不良额的多寡。
王正表示,2008年,国内信用卡坏账总额34亿元,2009年坏账总额近77亿元,其间核销数额应有增加。因核销因素,外界无法看出各家银行每个季度净增的不良或坏账真正有多少,而且由于各家银行统计口径的差异,不完全具有可比性。
各银行上报到央行的信用卡不良其实是一本“糊涂账”。有的银行上报的是未核销的不良,有的是核销后的数据,“因为各家银行统计口径的差异,不完全具有可比性。”
据记者了解,目前各银行信用卡核销的差别非常大,招行近8年来鲜有核销,而深发展核销较多,民生银行亦在去年大举核销4亿元。
王正回应说,各银行核销模式不一样,这与各行的系统技术、业务结构、人员安排等有关,到底多长时间核销一次合适,是按月、季度、半年还是1年的频率核销,完全由各家行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深发展的核销,是采取逐月核销的方式,发现坏账后,及时核销,“坏账积累时间越短越好”。
从目前国内信用卡业的风控状态看,许多银行在贷前、贷中、贷后都各有偏重,不能协调统一。其中一个关键的薄弱环节在于,在信用卡贷中管理和控制上,如何监控和防止贷款进入不良,这是困扰各银行的普遍难题。
深发展借鉴了国外的风险管理模型这一先进模式,引进“外脑”,在2009年着力实施了“加强贷中监控,提前早期预警”的风控行动。
“这是一个基于计量经济学的风险管理模型,可用这个模型来预测持卡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否可能进入不良。”王正说。该模型给出每个持卡人未来可能违约的概率(0-1),根据概率大小,银行决定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对概率接近1的客户群,银行会进行重点监控。
王正表示,模型测算可以达到两大效果,一是避免许多客户进入不良,二是即使进入不良的客户,给深发展造成的损失也会减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