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学贷、分期乐等大学生借贷产品,到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大众赊购产品,再到微信微粒贷、蚂蚁借呗等无担保无抵押大众借贷产品,在网上借钱已经很常见。如今甚至连手机厂商也来插一脚,小米手机推出“小米贷款”,最大额度甚至可达100万元。然而,大众化消费借贷摆脱不了风控难隐忧。
简单粗暴的使用体验花呗用户的消费额度在1000元至50000元不等,最长免息期可达41天,超出后按日0.05%利率收取利息。京东白条的消费额度最高为1.5万元,可以享受最长30天的延后付款期或最长24期的分期付款方式,每期手续费在0.5%之内,比银行要低。
这些产品都从网购孕育而来,其本质就是小额消费贷款。与银行同类服务相比,互联网的消费贷款门槛低、过程简便,用户数量得到快速增长。早期针对大学生推出分期产品有些会要求申请者提供父母和辅导员的联系方式,一旦还款出现问题,平台会找到父母解决。而面对普罗大众的互联网消费借贷平台使用起来更加简单。这些借款最大的优势是无需抵押和担保,从功能开通到借款完成只需两三分钟,放款速度很快。而如果我们从银行贷款,则需要准备财产证明、工资证明等许多材料,可能还需要担保人,然后通常还要等待几个工作日的审批和放款到账。相比之下,从网上贷到钱要容易得多。
这对于广大学生群体来说似乎是个福音。2009年,央行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互联网借贷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依托于淘宝、天猫等大型购物网站的蚂蚁花呗为消费者提供了“先买再还”的服务,让没有信用卡又存款不足的“剁手党”也能任性一把。
风控问题大为了吸引用户,平台会有意无意地弱化风险提示。它们也许并非看上去的那么美好。
和传统借贷方式比起来,互联网平台缺乏征信依据,难以对用户进行严格的信用评级。蚂蚁金服旗下相对成熟的芝麻信用也存在着“刷分”漏洞。虽然大数据征信可能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互联网公司也喜欢以此自我标榜,但是如何从海量的互联网行为数据中寻找有效数据仍然是个问题。拥有庞大社交数据的微信微粒贷也不得不依赖银行征信系统,不久前就因为擅自向央行查询用户征信记录而受到质疑。征信不严的结果是互联网借贷用户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参差不齐,吸引了无条件办理银行信用卡的群体涌入,热衷网络购物的大学生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这些用户的还款能力显然令人担忧。 总之,无论是哪种借款,最终还是得自己来还。平台风险显现之时,用户也很难全身而退。因此,普通用户还是谨慎对待互联网消费借贷为好,不要因为借款方便了就任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