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将银行业对实体企业的融资模式推向十字路口。无论是东北地区还是长三角地区,以互助合作社模式来解决银行授信,正在悄然取代过去企业互保、联保模式。小微企业抱团成立互助合作社,银行则通过社内企业成员支付的风险互助金来为其防范授信风险。
这种授信模式被一些银行称作联保贷款的升级版,但风险处置的可操作性有所提高。与此同时,银行围绕“两圈一链”即处于物理商圈、虚拟商圈或贸易链中的小企业客户,来用这一授信模式进行放贷。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监管政策导向希望引导银行把信贷资源倾向小微“三农”领域,但是经济下行压力让银行不得不对授信和风险把控更加审慎,用互助合作社的授信模式把小微贷款的盘子做大,企业风险共担,对银行而言能够降低小微企业违约风险,对企业尤其是轻抵押型的企业而言,能够解决融资难问题。不过未来,小微企业融资必然不能单靠银行,因此,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环境仍需通过加强市场竞争来“破冰”。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的银行信贷扩张期,对轻抵押的企业放贷,普遍倾向于用互保、联保模式,少则三五家企业一起互相担保,多则上十家。但在经济下行期,这种模式的弊端暴露,一旦某家发生资金链断裂,那么为其担保的关联企业也难逃追债命运,风险扩散拖累实体企业流动性和融资环境陷入僵局。
“以往小企业、农户之间,三户联保的话,一户出了问题,追偿其他两户非常困难。但现在,我们认为‘圈链’信贷模式下,企业之间结成合作社,以风险互助金来承担违约代偿,银行风控会比较好操作。”包商银行赤峰分行副行长王玉东说。
据悉,目前,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纷纷尝试“圈链”信贷,包括包商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和广发银行等。在操作上一般分为四种模式,即“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产业链”模式、“协会+商户的无形商圈”模式、“市场管理方+商户有型商圈”模式和“农贷批量互助”模式。
从风险互助金的来源方面,通常有三种渠道,一种是由合作方(即地方政府财政、市场商圈管理方、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等)全额拨付专项资金作为共同的风险互助金;第二种是由合作方和小微客户按照一定比例分担,共同出资组建风险互助金,帮助小微企业完成在银行的贷款;第三种是小微客户按比例缴纳资金组建风险互助金。
以包商银行为例“企业或者农户结成互助合作社以信任为基础,我们一般要求社员不少于30户,有信贷需求的企业或农户在获得贷款之前,需缴纳贷款资金的一定比例作为风险金,外加1%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这些资金在银行以合作社的名义单独开户,每社一个账户,单独管理。”王玉东进一步介绍称“我们按风险互助基金额度放大5倍来对合作社授信。每户的贷款额度都会在社里进行公示,这样一方面是为了公平公正分配信贷资源,另一方面因为成员之间都很熟悉,能防止信贷资金被挪用。一个授信周期结束后,这些风险金包括利息都会退还给企业或农户。”
一旦发生信贷违约,银行也设置了相应的风险金偿付顺序“哪家违约就从哪家缴纳的20%风险互助金开始扣,不够再从1%的贷款损失准备里面扣,再不够就扣20%风险互助金存放银行产生的利息收入,最后不够就则扣合作社账户的风险互助金。”王玉东说。
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而言,在传统不动产抵押的基础上,拓展“圈链”信贷模式是一大方向,也是未来银行小微客户竞争的领域,目前,行业涉足面包括了杂粮、商贸、建材、种植、养殖等。在企业融资成本方面,一般小微企业在这种信贷模式下获得的银行贷款利率普遍为10%至12%,涉农业务的利率会低1至2个点。
多位监管层人士和银行业内高层都认为,今年银行不良贷款风险仍未见顶,因此,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银政企三方合作也需要适度加强,对于资金周转暂时有困难但有挽救可能的企业,政府有必要筹资建立金融稳定应急周转基金,避免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进一步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