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涛在去年以湖北谷城县理科“状元”的好成绩,考上武汉大学,但他选择了复读,理由为“凑不齐学费”。今年高考,李德涛再次成为县理科“状元”。他说,不会再担心学费了,毕竟已复读过一年,这次一定要去上大学了,他坚信可以想到办法,或是得到别人帮助,又或者自己打工、借钱。
18日,谷城县一中校长朱林波表示:李德涛上大学“不差钱”,他家里的确贫困,我们“决定奖励李德涛5万元,帮助他圆大学梦,一旦录取结果出来,就把奖金送到他手里。”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国家助学贷款哪儿去了呢?难道“失踪”了?各大高校不是对贫困生入学开辟有“绿色通道”吗?
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该校要求“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应按学校的要求,提供由学校寄发的,由父母单位和家庭所在地人民政府出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并通过‘绿色通道’报到,根据实际情况在办理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其他资助手续后注册入学”。此外,入读高校后,扶贫济困有助学金,奖掖先进有奖学金。贫困生在高校的基本生活和学习,应是有经济保障,不致于发生问题的。
事实上,李德涛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据了解,李德涛对国家助学贷款了解甚少,而他就读的高中和当地教育部门,也是只把两眼盯在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提升上;对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也是十分不到位,由此导致李德涛又重读了一年高三。
要使善政顺利推行,按照预期结出善果,当然离不开自上而下、直抵基层的广而告之,大力宣传。专家认为,最便捷、最有效的打破“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息扭曲、梗阻”现象的途径,则是将录取通知书与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合二为一”,纳入同个邮件,由高校直接寄达新生手中。同时,这也利于国家助学贷款这项善政在上下级学生之间口耳相传,绵续下去,扩散开去。
其实,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要求各公立高校新生录取通知书的邮寄,必须随附对“绿色通道”政策的介绍和《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如果没有,可向教育部举报。但就“县理科‘状元’因贫复读,再中‘状元’”,包括后续的谷城县一中承诺奖励他5万元学费一事来看,很显然,随着时光的迁延,这项举措在基层并没得到坚决的落实,尚未做到“不留死角”的“全覆盖”。国学助学贷款这项善政的宣传和执行,还须“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