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两次定向宽松支持三农、小微贷款,另外加上存贷比调整,使得小微企业取得获得贷款资金的途径更加便利。然而,小微企业主获取贷款后如期投入生产了吗?有没有挪作他用?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商业银行,如何既能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又能将风险把控在合理区间内呢?
小微贷款规模虚胖
随着政府一波又一波支持小微、三农的政策不断落地,投向三农、小微企业的银行贷款余额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银行业的企业贷款余额近45万亿,其中,大企业贷款余额15万亿,中型企业16万亿左右,小微企业13万亿。在小微企业贷款中,投向小企业的贷款近12万亿,微企业约1.2万亿。从增速来看,大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约11.4%,而小微企业的增速则达到14.2%。
13万亿银行信贷进入小微市场,但为什么小微企业依然喊“融资难、融资贵”呢?
浙江一位从事外贸的小企业主徐培透露,浙江无论正规金融还是民间金融都很发达,但小微企业主借不到资金的比比皆是。“全国有近1200万家小微企业,要全部解决融资问题,肯定是不可能的。”徐培表示。
不过,徐培表示,现实中一些现象值得警惕,那就是拿不到贷款的小微企业喊融资难,那些拿到贷款的小微企业主仍然喊融资难,为什么呢?“一些小微企业主能从银行获得贷款,但拿到资金后却很少投入到企业生产中去,而是投到房地产以及‘钱生钱’的生意中,这些行当相比小微企业赚钱速度更快。”
一位从事林业的李先生曾向记者介绍过他的生意经,也印证了上述一些企业主的做法。他介绍称自己之前承包了一座山,种植了一些经济林木,经评估整个林场价值3亿,于是向银行抵押贷款,随之将贷款投入到高利贷和房地产融资中。
据了解,在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过程中,贷款挪作他用的并非个案。“小微企业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他介绍称,银监会目前将小微贷款、三农贷款等纳入到了考核标准中,在监测时查出了不少小微贷款的腾挪现象。
“比如有的集团公司有很多子公司、孙公司,甚至更远一层关系的股权错综复杂公司。如果集团公司急需商业银行贷款支持,只要有能与三农、小微沾上边的公司,就会想方设法把集团贷款并入到小微贷款或三农贷款中,以求达到多方因素的合格。”上述银行人士分析。
华夏银行副行长黄金老认为,应该说银行融资的第一手资金基本上都在实体经济之内,但企业借了钱以后,它的第二手、第三手资金流向哪里,银行是很难把控的。银行融资基本上没有脱离实体经济。但中国目前的问题是社会融资“脱实就虚”,在社会融投资上,银行作为的空间是很有限的。
回归信贷规则
王兆星认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强调支持实体经济绝对不是一种政治口号,也不是一种行政干预,而是由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血肉联系所决定的。因为金融和实体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共生共荣、同舟共济、共同发展的孪生姐妹,金融危机也告诉我们金融体系搞自我创新、自我循环、自我膨胀,严重脱离实体经济是没有前途,没有出路的,甚至说是死路一条。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并不是简单地让银行放款更多,甚至是不顾风险来更多地给这些困难的企业放款,而是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过程当中,在防范风险、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要给那些符合结构调整、符合市场需求、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应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王兆星进一步解释。
显然,政府积极推动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并不是雨露均分,也决非普惠金融。“尽管广泛的包容性是普惠金融最本身的属性,但是普惠金融并不等于扶贫。从国际经验来看,那些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通常很难维持下去,最终必然会背离实现普惠金融的初衷。”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表示。
正是由于行业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比,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由于覆盖人口众多,牵涉面极大而备受重视,经营稳定性差,风险较高。
“为什么小微金融在全球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呢?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微金融成本比较高,二是风险难以控制。小微企业的死亡率是比较高的,所以就会使银行面临很多信贷风险。”民生银行发展规划部温彬分析道。
面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黄金老认为,回归股改以来所建立的信贷规则,坚守信贷文化。一是信贷决策的制衡。二是要重视第一还款来源,第一还款来源是信贷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对资金流向的监控,这笔贷款做什么。四是全过程的贷后管理。
“抑制风险偏好的上升。这些年银行业的风险偏好是在上升的,主要是银行业绩竞赛推动的,外贸企业、政府平台、中小微企业等主体以前是银行不敢贷的,但今天银行需要竞争。特别是对抵押物的放松。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强抵押不能丢的。”黄金老进一步分析道。
融资难、融资贵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如何缓解?
王兆星分析,首先要保持适当的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的供应。其次,要进一步强调优化结构。再者,要进一步下大力气盘活社会资金的存量。最后,应该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金融机构来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同时增加市场的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