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第一批“支农再贷款支持现代农业省级示范基地”的成都市崇州市10万亩粮食高产稳产综合实验区,集中在当地8个乡镇,主要从事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以及其他特色经济作物。今年上半年,崇州上银村镇银行和成都农商银行崇州支行共使用支农再贷款7700万元及自有配套资金3850万元,定向投放于粮食高产稳产综合实验区,有力助推了崇州市粮食生产。
实现对农业经营主体“应贷尽贷”职能的是正在建设的成都市“农贷通”平台。
其主要流程是:首先,构建银农对接机制,通过当地农业资源开发局建立“农贷通”平台项目库、建立村级金融服务联络员制度、建设村级金融服务站、“互联网+农村金融”深入合作等手段,收集相关主体融资需求;其次,支持金融机构基地化信贷投放,金融机构全员参与“农贷通”平台,优化信贷流程、合理降低利率、规范服务收费、探索运用农村金融创新产品,重点支持基地内从事粮食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一、三产业互动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再次,加快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融资担保、价值评估、风险防控、金融服务和政策扶持体系,实现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林木权、养殖水面经营权、农业设施所有权抵押贷款放款;最后,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将“农贷通”平台支持农业经营主体或项目优先纳入财政补贴项目库,以财政资金成立担保基金,支持粮食规模经营主体贷款。
“成都市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制约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一些制度性因素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负责人对记者说,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了许多支农惠农政策,成都市每年用于农业的财政资金就达数十亿元之多,但是,这些政策过于分散,亟需形成一个能够让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切实融合的平台,引导资本和资金向农村集中。
针对这一情况,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把农业生产流通领域贷款这一农村金融最薄弱的环节作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突破口,于2016年初提出了建设“农贷通”平台的构想,即以区县创新发展为主体,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为主线,以市县资源整合为主导,促进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融合,探索形成培育和满足涉农信贷需求的、可持续的长效工作机制,力争用3到5年时间,实现对农业经营主体“应贷尽贷”。
“农贷通”平台建设之初,主要定位于引入政府支持政策,强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首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的成都市金堂、崇州等地先行先试。其中,金堂县通过政策整合和银农对接,迅速实现了对农业经营主体3000万元的支农再贷款投放,当地村镇银行在配套投入的同时,还对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清江镇整体授信8亿元。
“农贷通”平台自建设以来,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的积极响应。为了更好地发挥政策性再贷款的引导作用,一是通过“农贷通”平台将支农再贷款向农业产业化基地内的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同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1.5倍的比例放大贷款投放;二是通过“农贷通”平台实现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结合,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放贷信心,形成对商业银行资金投向和资金价格的引导。截至今年6月末,成都市已发放支农再贷款3.13亿元,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放大贷款至4.7亿元,满足了400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需求,通过再贴现帮助涉农企业实现票据融资8.67亿元。同时,在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比市场平均利率低1.45个百分点。
成都市各区县依托“农贷通”平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信贷支持模式,包括小规模种植基地支持模式、现代化养殖基地支持模式、现代化粮食产业基地支持模式、精品农业园连片发展支持模式、特色农业支持模式、现代农业企业支持模式、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支持模式等,支持对象涵盖了从小规模种植到产业化发展等不同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村建设项目。这些模式都在较短时间内促进了融资双方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获贷效率。通过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有效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和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增强了涉农信贷的商业可持续性。参与各方的创新热情也被激发,例如,崇州搭建“数据库+网络”农村金融服务和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了贷款申请的网上提交和实时对接,系统上线1个月就成功发放涉农贷款1831万元。
成都市已明确了“一平台三体系”的工作思路,即以“农贷通”平台为主体,建设从市到县到乡村的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分级补贴和信贷风险防控体系以及信用信息共享体系,通过不断增强“农贷通”平台的功能,力争把平台建设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金融创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