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收紧趋势明显,因而促成了灰色房贷的发展。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林耘说,“房地产贷款期限一般比较长,但消费贷款期限只有10年,这就存在"以短还长"的问题,一旦政策出现调整,就会出现供不上房贷的风险,所以不论是消费者还是银行,只要在违规边缘游走,就有很大风险。”
林耘还认为,“灰色房贷”一事双方都有动机,买房者是为买房打擦边球;而银行是主动配合打了擦边球,因为目前整体经济增速减缓,银行想要找到能承受高利率贷款的客户不太容易。
因此,从表面看,担保公司“牵线”客户获得了急需的贷款资金,银行多了一笔生意,担保公司本身也有手续费进账。“灰色房贷”看似取得了“多赢”的效果。但这种“过桥”贷款本质上是担保公司的垫资行为,垫资期限一般为一个月,而消费性贷款的期限通常为数年,最高可达十年。这意味着一旦“过桥”完成,贷款的风险就完全转嫁给了银行。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等多位专家认为,在保证每一笔贷款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同时,银行方面应加大对贷款流向的检查力度,监管部门也可以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违规贷款进行追讨和处罚,防止信贷资金通过消费贷款等途径违规流入房贷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监管部门明令禁止消费类贷款用于购房,但由于这种贷款期限短、风险较小,且需求旺盛,而银行对消费类贷款的用途审核、监督并不严格,只要能提供消费合同,大都可以顺利地贷到款。
自2010年开始发放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以来,担保公司数量持续增加。截至去年6月末,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法人机构超过8500家。
据了解,政府部门曾经对融资性担保进行过整治。但从整体来看,担保行业在行业定位、金融定性等方面比较模糊,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行业监管也过于宽松,这给一些担保公司从事“灰色房贷”等违规违法业务提供了空间。而担保行业资质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银行的信贷安全。
针对担保行业乱相的整治,多位专家建议,首先应从中央到地方完成对担保行业监督管理的顶层设计,形成专门的行业监管职能部门进行垂直管理。同时,赋予监管部门相应的行政执法权,改变其只能管牌照、管不了人和财的现状。
其次,应在《担保法》基础上出台全国性的规范文件,对担保行业的职能范围、监管办法进行明晰规划,改变目前各地管理办法不统一给监管带来难度的现状。另外,提高行业尤其是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也是保障这一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不过,一些专家也呼吁,担保行业在现代金融体系构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应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为这一行业提供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促使其充分发挥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服务的功能,从而拥有更加“阳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除在钱财上可能受损失外,"灰色房贷"或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伟嘉安捷企划经理吴昊指出,如果通过利用消费贷款用于房贷,虽然银行并不监督消费类贷款的后续使用情况,不过,一旦贷款人被发现挪用消费类贷款购房,银行会给出停贷、要求立即偿还贷款的处理,而且贷款人的行为会被认定为骗贷,会进入个人信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