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要区分领域,确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先机,从夕阳领域逐步退出。
2012年人民币信贷已经累计投放8.2万亿元。年内四个季度,信贷投放的节奏基本符合3:3:2:2的比例,也基本符合年初对2012年全年信贷投放的预期。
从2012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时序特征看,与国内宏观经济运行轨迹表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前弱后强”趋势明显。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结构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短多长少”特征。那么,商业银行该如何避免信贷“短多长少”?
警惕信贷潜在风险
2012年初及上半年,由于宏观经济增速下降,微观经济主体活跃度减弱,企业融资多体现为维持经营或者短期现金流支持。加上对未来宏观经济趋势及盈利前景的不明朗判断,商业银行风险预期取向明显更为谨慎,发放中长期贷款显著减少。针对基建类贷款等大规模融资需求,主要采取“加快贷款周转力度”手段,收回再贷成为主要模式。对于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绝大部分体现为1年期以内的贷款品种,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等占比明显较高。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总体趋势良好,供需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而央行年内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0.5%的历史高位,银行可用资金进一步缩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信贷也出现了一些潜在风险:一是信贷总量中的结构性风险,作为银行经营中风险较高的业务,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过高,将使银行承担过大的风险;二是信贷行业投向中的结构性风险,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粗放增长遗留下的“两高一剩”行业都是潜在风险很大的行业,而实体经济的结构风险势必反映到银行的信贷结构中来;三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性风险,近两年国家调控逐步加强,使得房地产行业利润收缩,同时违规成本不断加大,对银行贷款的威胁也相应大幅上升。
信贷进退应看准方向
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最终还是取决于资金所投放对象的经济效益,即资金的投向对银行资金本息收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区分领域,确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扶优限劣,通过调整和优化贷款结构对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领域进一步深入,在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先机,要从夕阳领域逐步退出。具体方向如下:
一是要抓牢黄金客户,坚持将拓展、培养和巩固优良客户作为信贷经营的出发点。对于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如矿业、冶金、纺织等要有维持稳定的资金注入,支柱产业的稳定相当于整个产业结构的稳定,涉及国计民生,将其作为信贷结构的基石,能确保银行利息收入的稳定。
二是拓展优势行业,加大对系统性、垄断性和有稳定收入及持续盈利能力的服务业客户的开拓力度,服务行业有低污染、高需求、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是“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产业,加大对其投入也将可以加商业银行的利润。
三是主攻符合信贷条件、资金需求量大、信用环境好的重点领域,集中资金重点,建立“高效安全信贷区”,国家大力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航空航天、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等,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加大投入。
四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贷投入,培育新型优良客户群体。中小企业有“产权明、机制活、负债低、效益好”的特点,要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能发现一批集中于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农副产品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加强对它们的支持,能帮助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我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个人征信系统不断完善,个人信贷尤其是抵押贷款风险较小、收益可观,也是未来信贷结构发展的重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