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银行与科技型企业的对接逐渐回归简单。
从北京市海淀区上地的嘉华大厦到上地信息路2号创业园小区,只有1.6公里。如乘公交车,这段距离也就是两站地路程。
可是,就在这短短的1.6公里的路程中,金融与高科技企业的对接并不顺畅:尽管物理距离可以丈量,但二者对接的缺口却难以逾越。如今,在科技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两者的对接逐渐回归简单。
谭明娟也没有想到,仅仅因为自己多看了街上一则广告,让她拿到了一笔工商银行200万元的信用贷款。
谭明娟北京闻亭泰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闻亭泰科”)副总经理。几个月前,她走在北京上地信息路上,被街道两旁的彩旗所吸引。彩旗上的大致内容是:无需担保,中关村的科技型企业便可享受信用贷款。落款处注明的是上地街道办事处。
这让创业数十年的谭明娟第一反应是感到疑惑:会不会又是骗人的信息?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谭明娟在半导体产品研发、生产行业工作并创业。作为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之前她从来没有动过向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申请信用贷款的念头。
究其原因:大银行门槛高,难打交道;小银行贷款额度小,未必能满足企业需求。这一次她却硬生生地被“信用贷款”4个字吸引了。
“不行,就算是不真实的,我也要打电话过去问问。”谭明娟回到嘉华大厦的办公室后,决定打破沙锅问到底。
电话打过去,又转到了北京市工商联上地分会。一番询问后,谭明娟得知,这则信息是真实的。
居住在上地地区的谭明娟此时才知道,占地面积51.1公顷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中,和她一样于此创业、创新的中小微企业就达到9000多家。
上地,南临圆明园遗址不远。早年间,因这里地势微见岗丘,比周边地区略高一些,形似高地,故而被称为“上地”,更有“上升之地”的美好寓意。
现在,这里上地承载着计算机、通信、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展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窗口。
刘伟见识过9000多家高科技企业大军的缩影。“每天上下班高峰,无数辆公司班车往来于上地地区的近百座写字楼与地铁13号线上地站与西二旗站,车队浩浩荡荡,排成长龙。”
作为工商银行中关村支行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的经理,刘伟这两年不断地为上地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家银行位于上地信息路2号创业园,距离嘉华大厦只有1.6公里。
“像闻亭泰科这样的科技型企业,大多数都是轻资产,他们最值钱的资产不是房屋地产和计算机,而是那些从天南地北会聚于此的创业者、研发人员。”刘伟说。
刘伟已在工商银行工作了近20年,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初国有行“高人一等”的时代;而现在,他能静下心来,研究什么是半导体产业线的数字曝光机、生物仿生技术,便携式三维测量仪器行业变革对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等。目前,他负责闻亭泰科公司“科技通”信用贷款业务。
刘伟向谭明娟介绍,“科技通”尽管要求科技型企业将自己的软件著作权进行质押贷款,而实质上,这项在2012年推出的新业务却是一个纯粹的信用贷款。
工商银行中关村支行副行长张凤祥说:“我们经过大量调研发现,科技型企业大多数信用良好,并非常注重信用积累,只要没有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它们通常不会拖欠银行贷款。”
这是其一。另外,作为金融机构,银行目前处置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的渠道尚不完善。“所以,只要经我们审核符合条件的,比如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具备核心科技竞争力、有饱满订单等,这样的企业是可以享受‘科技通’信用贷款的。”张凤祥说。
但谭明娟申请信用贷款,其意不在钱上。她的创业之路走得顺风顺水,“很差钱”的情况极少发生。“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拿到过银行贷款,尤其是工商银行这样的国有行。”此次贷款,她更看重信用积累。
就在和刘伟第一次接洽后,谭明娟得知,1月份,自己的第一份信用贷款便将发放。
“通过半年来与工行的合作,我发现,大银行的思维活泛了起来。”张绍华说。她是北京清畅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办公地点也在嘉华大厦。
曾经,张绍华和很多人一样,认为国有大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仅仅停留在宣传而非行动上。
2012年,张绍华与刘伟对接了一笔500万元的科技通贷款,“实际上,大银行办事通道完善,手续费用合理”。
近年来,科技金融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2012年,工商银行中关村支行决定,既然自己的名字中担着“中关村”这块金字招牌,就必须抓住中关村的特色:高科技。
去年初,工商银行总行在信贷政策上开始大力调整,突出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融资等“四大新兴市场”。其旨在积极培育符合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信贷结构调整方向、业务带动能力强、能够持接续发展的信贷蓄水池。
“经过一年时间,我们支行对‘非科技类’的小企业贷款由原来的五六亿元调整到不足1亿元的规模。”张凤祥说。
经过这几年对科技金融创新的摸索,张凤祥意识到,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不是简单地合适就放贷款,不合适就不放。
金融业作为服务业,首先要主动了解企业运营、行业发展。他认为,“即便银行一时不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但是只要你了解它们,也完全可以帮企业找到更合适的金融平台”。
比如,中关村有一部分合同能源管理企业,向中关村支行表达了自己的贷款需求。
“当时,我们和中技所的专家们一起研究讨论。最后发现,目前我们的金融产品暂时无法与这类企业相匹配。”张凤祥说。
通常,合同能源管理企业产品成本回收到赢利需要3年甚至更长时间,而目前多数银行的金融产品多不能达到如此长的时间。
张凤祥与多位专家交换意见后考虑,或许可进行融资性租赁探索。即当银行收回到期贷款后时,剩下的空档期由第三方公司租赁企业产品的使用权,使企业资金不断档。“后来我发现,深圳已经有这样的金融产品和模式了。”他说。
无论是保险业、银行、证券公司,虽是金融分业,但在科技金融创新中,银行可以成为一个金融平台,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需求的企业进行金融对接。“现在,我们正有意识地向这个方向发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