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元旦过后,沈帆就进入加班+“无双休”模式,直至大年夜。在上海郊区一家国有银行的网点里,沈帆指着办公桌上半米高的文件说,“都是去年11月后储备项目超出的额度,目前放得差不多了。”
作为支行的信贷行长,每年的1月份,沈帆都是这么“熬”过来的。“每年如此,今年特别猛,粗略算了一下,比去年同期增长35%左右。”沈帆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在包括兴业研究、中金公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等10家券商的研报中,关于1月份信贷新增规模最高预测值达到2.8万亿元,最低为1.8万亿元。
多位券商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初信贷集中投放的特征仍很明显,有望超去年同期2.51万亿元的记录。
不过,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随着相关监管和宏观调控对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跟进,1月份银行信贷还是有略少于去年同期的可能性。”连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料新增超2.5万亿
从去年11月下旬开始,在银行申请房贷的客户被屡屡告知,“今年没有指标了,要等到明年。”
手头上已经拿有购房合同的客户心急如焚,每拖一天,就是一天的违约金。“关系也难托,真的没有额度。每天排队申请的材料很多。”沈帆用手比划厚度。
“银行信贷额度一般是年初松、年底紧。过了元旦,陆陆续续都办妥了。”沈帆称。
近三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同比增长尤为迅速。据央行数据,2014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1.32万亿元,同比多增2469亿元;2015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7万亿元,同比多增2899亿元;而2016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2.51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更是直接刷新了2009年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
这样的趋势让市场对今年1月信贷量十分关注。多家机构初步数据估算,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或刷新去年1月份创下的2.5万亿元的纪录高位。其中,兴业银行研报更是称,如果2017年贷款投放节奏与2016年相似,2017年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可能达到2.8万亿元。
多位证券分析人士指出,积压房贷释放、制造业回暖和新基建项目资金投放等将带动信贷上扬,1月信贷需求旺盛,社会融资将出现较为明显的增幅。
虽然不少人认为1月信贷量将刷新去年同期纪录,但也有市场人士持有异议。连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去年12月份提出要降杠杆,具体的相关监管和宏观调控方面会有一系列的措施来跟进,所以1月的信贷投放过猛并不符合政策监管要求。”连平说,1月银行信贷有略少于去年同期的可能性。
据悉,去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去杠杆方面,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
不过,连平也指出,从银行和实体经济来说,1月份确实有不少的信贷需求。一方面,银行希望能够早投放,早收益;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总需求在回升,比如基建、PPP项目落地等。此外,今年以来,制造业状况有所改善,贷款需求也会有所增加。
天量投放不可持续
关于1月份信贷的投放结构,受访人士几乎给出了趋同的答案:基建类项目、PPP、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以及其他实体企业贷款。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研究员游春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由于目前经济还处于下行周期,经济增长要靠政府的项目投资,基础设施等新增的投资计划多为1月份的重点项目。
连平认为,2017年1月份的重点是在基建、PPP、按揭贷款三大类。不过,在2017年,整个按揭贷款将会呈现回落趋势。
1月信贷量如此可观,那么这样的“天量”信贷投放可以持续吗?
国金证券研报认为,“地产调控态度坚决,同时叠加春节影响,地产销售大幅放缓,预计按揭需求继续回落。展望后期,央行金融去杠杆调控态度坚决,地产销售量下滑,预计信贷需求后期增长将有所回落。”
游春表示,按照惯例,1月投放额都会高于2月,这种投放节奏符合银行的经营规律。而且“一年之计在于春”,像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都追求“开门红”。
连平也认为像1月份这样的“天量”信贷投放并不会持续,“估计2月份会比1月份有明显的回落”。
除了需求量的下降,监管调控或是“天量”信贷投放不可持续的另一大因素。有消息称,央行从1月中旬开始,就对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银行控制信贷投放的规模,而且此番窗口指导并不局限于大行。
《国际金融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各家银行依旧在积极放贷款。某国有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分行在一次闭门会议上重申注意全年放贷节奏,但没有传达相关文件。而一部分中小银行则表示,没有接到央行的窗口指导意见,审批流程也暂时没有变化。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监管上来说,它有一个宏观评估审慎体系,贷款增速过高,资本充足率跟不上,许多指标都会出现问题,而通过监管体系压贷是有效果的。当然,从银行本身来说,它也不会无限制地乱放贷款,因为管理和风险控制都要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