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近年来,各类面向大学生的网络贷款平台以及校园分期购物平台,让人看花了眼。“免息”、“低息”的背后,往往藏着陷阱和“坑”,甚至由此引发一些恶性事件和社会问题,加强校园贷监管的呼声日益高涨。
近日,随着开学季的到来,记者对济南多所高校进行走访发现,此前较为火爆的校园贷,如今似乎销声匿迹了。但有学生向记者透露,如果有贷款需求,还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取得贷款。
丑闻频发:裸条、追债、无力还贷自杀……
“现在的在校学生和社会的融合越来越深,对流行电子设备、服饰等的追求热度一点也不落后。”在校学生小周告诉记者,虽然大学生手中的资金有限,但消费需求却不断增加。而这恰恰为校园贷的迅速扩张提供了温床。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的近5万名大学生,并撰写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了一半。据媒体公开报道,校园贷起初以较低的贷款利率吸引大学生办理业务,但不少大学生办理后才发现暗藏猫腻,包括增设高额手续费、不透明利率等方式。根据融金宝理财此前发布的《2015年大学生消费分期调查报告》,30家平台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中,七成费率不明确或者标示不清,逾期不还后,不同平台逾期费相差10倍。
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发现自己深陷校园贷泥潭后不敢向家人寻求帮助,但自身又无力偿还,最终导致不少悲剧事件的发生。3月9日,郑州21岁大学生郑某因无力偿还60万元网贷跳楼自杀,校园贷化身高利贷逼死人命的消息传遍网络。6月,微博网友爆料,有人通过网络借贷平台提供“裸条放款”,恶意诱导女大学生裸体手持身份证拍照,替代借条使用,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为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8月,重庆大三学生秦天在网上贷款总计超过10万元,因无力还款,被迫睡在公园躲债……
记者调查:济南校园贷看似销声匿迹
随着恶性事件不断发生,社会对加强校园贷管控的呼声也在不断加大。今年年初,教育部和中国银监会发布通知,要求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帮助学生增强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8月24日,银监会就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明确提出,目前对校园网贷采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地方层面也出台了相应的自律文件。深圳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通知,严禁线下销售和校园代理,同时严禁非法催收。
9月,各大高校学生纷纷返校,一批新生也走进大学校门。10日,记者就校园贷的现状对济南大学西校区、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等几所高校进行走访,并未发现任何有关校园贷的广告以及线下推广活动,原本火热的校园贷看似已经销声匿迹。“早些时候,校园的公告栏、电线杆,以及走廊的楼道里到处都贴着校园贷广告,甚至还有代理跑到宿舍来推广,但这学期开学后却一次也没有出现过。”在校学生郑毅告诉记者,他认为这和整个社会对校园贷“谈虎色变”有关,开学前家长曾专门叮嘱他一定要远离校园贷,“需要钱跟家里说”。
“其实这种情况在六七月份就出现了。”大三学生高斌告诉记者,上学期他曾被某贷款平台招为在校代理,“当时主要是在校园内贴广告,去宿舍询问有没有贷款需求,之前推广的时候感兴趣的学生还很多,但随着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大家都躲着校园贷了”。“一方面是没有多少学生愿意贷款,开学的时候辅导员还开会强调远离校园贷;另一方面学校也加强了管理,广告也不敢乱贴了。所以我也就不再做代理了。”高斌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高校加强自身对校园贷管理力度的同时,金融部门也已经展开行动。为让学生了解校园贷的危害,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济南市金融办在高校开展了警示宣传教育,针对当前社会上反响强烈的校园网贷、裸贷、金融诈骗等问题,联合济南邮政在驻济高校举行金融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邮政校园大篷车,向大一新生开展金融风险警示教育活动。
隐身背后:不少校园贷可通过网络检索找到
“虽然校园内已经没有明目张胆的校园贷广告,但这并不意味着校园贷不存在了。”高斌告诉记者,不少在校学生依然有较强的消费需求。“虽然开学刚一个星期,但已经有两名学生找我要求办理贷款了。”高斌表示,这两名学生都是通过之前办理过贷款业务的同学介绍而来。此外,在校学生有贷款需求时,只要通过网络渠道检索就会轻而易举地找到贷款平台。
随后记者在百度检索关键词“校园贷”后发现,前四条均为相关的广告推广,其中包含“大学生借钱,名校贷——大学生可贷款5000!”、“校园借贷看平安普惠,贷款门槛低,3K即可申请”等内容。而在校园贷贴吧里,则到处充斥着“大学生贷款,没有任何前期费用,请加QQ23566XXXX”等广告内容,以及“想贷款3万分36期还,有渠道吗”之类的需求贷款的帖子。
日前,以大学生校园分期购物起家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趣分期正式对外宣布,公司暂停了校园业务推广,目前正在变成一家面向国内5亿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费金融公司。
然而,面对各方越来越严格的管理规定,官方金融机构会遵守,但民间金融公司却很难管理。尤其是银行陆续退出校园贷后,各路民间放贷机构便乘虚而入,抢占市场。所以,面对校园贷,有关部门还需要对症下药,既要净化校园信贷环境,又不能一刀切,让真正对校园贷有合理需求的学子欲借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