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对于浙江民营经济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样一组数据或许可以为之解读:浙江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数量占比超九成。截至2012年8月末,浙江省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经营性贷款)余额达20934亿元,比年初增加1788亿元;年初以来已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192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累计发放量均居全国首位,当年新增量居全国第二位。
利润稀薄愁坏“老行家”
“生产一个塑料盘子的成本最多一毛钱,这样的利润让我到哪里去找抵押物!”
这个国庆节,在台州路桥经营了多年塑料产业的朱志华却丝毫没有度假的心情。他介绍,自己拥有两块产业,第一是位于台州路桥的一家塑钢制品厂;同时还有着在国际塑料城的一间商铺。
按照朱志华的说法,产量越来越多,利润却越来越稀薄,这样下去自己简直被逼得没有了退路。按照他的经验,自己做的这一行已经被称为了“夕阳产业”,如果想通过传统的方式找银行融资,难上加难不说,还得到处赔笑脸找熟人,实在是麻烦。现在想要做大生意,自然得寻求点新路子。
怎么办?朱志华想到了塑料再生行业。这一行前景好,自己也有经验,老朱想来想去打算凑点钱重新开个厂。然而,算笔账才发现,自己的塑钢厂早就抵押给了银行,自家的住房也办了个人房产抵押贷款。
朱志华的情况绝非个案。这样的难题,金融和监管机构一直看在眼里。
浙江银监局工作人员介绍,在固有机制、体制限制以及信息共享难、担保体系不健全、银行管理滞后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尤其是贷款方式和还款方式方面,银行信贷管理瓶颈非常突出。
一方面,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担保与银行传统贷款方式之间的矛盾突出。鉴于小微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银企信息十分不对称,银行对小微企业进行全面客观的信用等级评估难度很大,小微企业贷款主要依赖于抵押担保。但是,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传统的可以用于抵押的厂房等固定资产较少,过分依赖抵押既增加小微企业获得银行授信的难度,也不利于银行信贷人员技术和水平的提高。
困境无抵押物是根本“软肋”
还有哪条路可以走?朱志华的情况,各家银行几乎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信用贷款。
了解后发现,早在4月初,浙江银监局就在杭州召开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峰会,推动银行开展还款方式创新和信用贷款试点。在杭的40多家银行机构共同向社会承诺,对符合依法合规经营、信用资质良好、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负债适度和企业主行为规范六条良好标准的小微企业提供相应的还款方式创新和信用贷款服务。
国庆节前,从浙江银监局召开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针对抵押物缺乏这一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难题,浙江银监局探索推广信用贷款,力争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在去年新增1000户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并争取用两至三年的时间逐步将信用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提升到10%的适度水平。
目前,各地银行机构积极探索,根据企业资金归集特点、挖掘外部信用信息并结合地方特点,推出了“抵转信”“百货商场供应商融资”“银税通”等多种信用贷款产品。截至8月末,全省(不含宁波)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已经超过500亿。
突破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逾500亿
除了抵押物的问题之外,监管机构还进行了另一创新,“还款难”银行也能帮忙想办法。针对小微企业“还款难”问题,浙江银行业对信贷流程、信贷系统和借款合同进行改造,以全新还款方式开辟新的信贷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在企业贷款到期前,银行“提前打量”,提前开展授信审查、审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虚拟还款或直接延长贷款期限,企业无需归还本金,无需重新签订借款、担保合同及办理相关手续即可完成“续贷”。该模式可减少贷款期限和企业现金流的错配,实现信贷供给与小微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目前,浙江杭州、绍兴、嘉兴、金华等地银行业都已开始推行该还款模式,“三年贷”“年审制”“还款续贷宝”“先贷后还”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微企业信贷模式和产品纷纷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