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没有人愿意说互保的事情,可能一个人说旁边的人都在竖着耳朵听。”浙江一家输配电行业公司高管仇先生在电话那端极不情愿地说。
“如果我在其他人面前提到互保,人家就会认为我们卷入到了这场危机中,那我们就等于引来了‘杀身之祸’。”仇先生向解释说,“我们的客户、上下游产业链的客户,包括贷款银行、民间借贷就都会逼上来。那我们就不得了了,行也不行了。现在互保问题压得我们快喘不过气来了。”
由互保引发的危机正在浙江省持续发酵升温。“应该看做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所经历的一种阵痛。”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微博)如是说。
一家企业暴露资金链断裂就会引出一连串的债务黑洞,银行为了自保会纷纷上门逼债,那么信贷链条上的所有企业就都会被勒紧脖子。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表示,在浙江,许多中小企业为了从银行获得贷款,采取三、五家企业之间互相担保的方式。这不仅能够解决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题,而且保证了银行贷款的安全,曾被认为是银行为企业融资服务的创新和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模式。
然而,今年浙江省杭州市发生银行急催还贷款之风,着实让企业切身感受到“互保”、“联保”的致命危险。
庞大的关系网
“互保”、“联保”所形成的担保链条,环环相扣,一旦发生断点,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原本只是一家企业的风险就可能蔓延至数家甚至数十家。
今年杭州发生的互保危机,600多家企业被不同程度地拖入债务深渊,其源头就是一家建筑企业——浙江天煜建设公司。
受天煜建设牵连,浙江家具制造企业嘉逸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陆续被建设银行、宁波银行等8家银行收贷,收贷金额超过亿元。
而与嘉逸集团涉及互保的有6大集团,涉及企业超过了30家,且大多数为家具企业。
据杭州家具商会做过的一个统计显示,仅杭州家具业,牵涉到互保、联保的企业就超过了100家,债务金额超过100亿。
天煜的倒闭激起的阵阵涟漪在浙江扩散开来。嘉逸集团将荣事集团拖下水;荣事集团被银行密集收贷,影响到了虎牌控股的资金流;虎牌控股则将与其存在互保关系的浙江省正邦水电建设有限公司拖入了困局……
“大公司受拖累都是被其他企业要求担保的。”仇先生告诉记者,“都是行业内的企业,大家都认识,出于人情为一些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担保,风险蛮大的。”
“我们老板就是碍于面子,做了担保,背上了债务。”仇先生表示,接下来就是要保住自己的摊子,不能走错一步。“我们老板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公司需要资金的时候银行不会抽贷。”
银行“落井下石”
银行此时扮演的角色,让企业感到有些落井下石的意味,完全“判若两人”。 这也不难看出,信贷危机正向金融机构蔓延。
“以前行情好的时候,银行会主动牵头帮企业搞互保,现在行情不好了,银行就变得不择手段了。”仇先生说,即使企业按期还贷,但想再从银行贷款就难了,极有可能贷不到或者贷到很少的款。
刚从浙江考察回广州的香港傲扬投资集团主席兼投资总监尹满华告诉,现在当地企业“都有些绝望了,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而当地有些企业甚至担心一些中小银行会倒闭。银行的坏账不但尚未见底,甚至可能是新一轮坏账上升周期的开始。”
“银行其实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周德文称,出现互保危机后,都是银行单方面处理,一看到有一家企业出现危机,就立即对担保的企业采取措施,轻的抽贷压贷,重的则进行查封,“就出现一家银行采取措施其他银行跟风的现象,这又牵扯到为这家企业担保的企业的连锁反应,实际造成了更大的危机。将许多优质企业拖下水,甚至导致一些经营良好的企业徘徊在破产的边缘。”
互保本是金融产品创新的举措,是为了破解中小企业担保难,在我国盛行了很长时间。“当时大量的中小企业缺乏担保,没有办法从银行取得贷款,因此银行采取了互保、联保的方法。”周德文表示,互保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一家企业出现危险,其他企业都会连带。“目前互保问题已经相继在杭州、宁波、台州、温州地区出现,因此急需反思互保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