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下行令银行遭受资产质量恶化的困扰,上市银行也不例外。从不良贷款余额的增速来看,招行增长69.82%。三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增幅基本在30%-46%之间。
在“潮水”退去之后,必然会留下大量的不良资产,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律。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67%,比上年末上升0.4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比上年末大幅增加51.25%。从中国银监会公布的《2015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看,从2011年四季度至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已经连续17个季度“双升”。可以肯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去杠杆化、信用违约的“常态化”,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将继续承受较大压力。
商业银行应当正视不良贷款上升成因,对不良贷款的成分和相应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等进行评估;必要时,寻求相关的商业银行、合作银行进行联合应对。同时,银行业管理者应当紧密监视这些省份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分析和评估不良贷款比率成分与风险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促使商业银行在市场化中化解其面临的风险。
应完善不良贷款处置市场。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在启动。有报道称,在获得首批试点资格的多家银行中,目前已有三家银行启动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其中一家银行已完成前期准备,并已上报监管层审批。相比传统的不良贷款处置方式,不良资产证券化拓宽了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与融资方式,不但适用于大规模处置,处置效率也更高,还有利于短期内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资产证券化拓展了不良资产的买方,将不良资产出售范围扩大到市场上所有证券投资者,有助于扭转目前不良贷款买方市场的状况。
商业银行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好金融才能好。实体经济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过往数年,中国的银行业之所以能够在金融危机中“风景这边独好”,很大程度上正是始终坚持了发展实体经济的正确方向。同时,也正是得益于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原则,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才得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大考”中脱颖而出,迈入世界领先大银行之列。
其实,不论是世界金融体系还是中国金融体系,它都要依附在实体经济层面上,要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各商业银行应积极的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这是解决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和银行资产质量降低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