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月份的新增信贷数据比市场平均1万亿元的预期少了25%左右,但记者通过对去年四季度以来的数据进行总体分析发现,信贷投放实际上并没有缩水,而且信贷结构更加趋向合理。
“1至2月,累计信贷和社会融资同比增加较多,加之信贷结构改善,说明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依然较强。”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金融分析师鄂永健如此表示。
实际上,自1月信贷数据公布以来,不少市场观点预计,2月信贷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但2月信贷数据的出炉以及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M2目标符合基准预期,直接改变了市场对于信贷投放的预期判断。
从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136亿元,同比多增480亿元;2015年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089亿元,同比少增2347亿元;2015年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978亿元,同比少增3453亿元;2016年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2016年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266亿元,同比少增2970亿元。
通过更长时间周期的数据分析,记者发现,尽管2月份的新增信贷数据和1月份相比反差较大,但仍然是最近5个月以来的次高水平。而且从记者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增信贷的增长并不是从今年1月份开始的,新增信贷实际上在去年12月份已经开始发力。从数据来看,尽管受到年底信贷指标限制的影响,但去年12月份的信贷数据依然比10月份要高。
实际上,随着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部分银行早在去年12月就已经“磨刀霍霍”,充裕的信贷资源争抢有限的优质资产,因而1月信贷投放大幅增长,2月的增幅尽管较1月大幅下滑,但绝对增量仍然可观。
此外,信贷结构近期也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从新增信贷在社会融资增量中的占比来看,去年10月份到今年2月份分别是116.9%、87%、73.1%、 74.3%和103.9%。指标变化显示,表内的债务融资正接替股权融资和各种表外杠杆成为当前融资的主要力量。这样的融资结构变化也意味着金融风险的控制进入了一个更有效的轨道。
对此,鄂永健表示,数据显示,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2月当月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居民短期贷款和企业票据融资减少,企业中长期贷款在总企业贷款中的占比从上月的54.6%进一步上升到61.9%。信贷结构的这一变化表明,1月信贷飙升后商业银行或主动控制投放节奏,同时也说明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弱。
不仅如此,鄂永健强调,由于有春节因素的扰动,将1月、2月累计看更能反映真实情况。1至2月累计新增信贷同比多增7466亿元,累计社会融资同比多增7930亿元,再加上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进一步提高,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并未减弱。
与此同时,尽管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回落,但直接融资保持良好态势。央行数据显示,2月新增贷款大幅回落,加上外币贷款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继续减少以及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大幅减少,导致当月社会融资也明显回落。但股票和债券融资保持一定增长,直接融资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不过,对比今年1月份和2月份的信贷数据也不难发现,尽管2月份新增信贷总量仍然维持在近期次高的水平上,但相较1月份,在分项数据上全面回落。居民的短期贷款由增长转为减少,中长期贷款也就是房贷从4783亿元的增量回归到1820亿元,也有所降温。对公的短期贷款和1月份比也从4522亿元下降到 3326亿元,这意味着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还没有显著改善。对公中长期贷款更是从1.06万亿元降到5022亿元。
对此,多位业内专家也表示,市场上可以支撑信贷增长的有效信贷需求相对还是较少,这也是银行1月集中放贷争抢优质资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把2月份的居民中长期和对公中长期信贷规模加总,就可以更清楚地看清问题所在。2月份这两项加总结果为6842亿元,跟当月7266亿元的新增总量相差不大。这意味着,除了居民在房地产投资和政府的基础建设投资仍然在加杠杆外,市场上可以继续加杠杆的优质资产确实相对不足。
因而,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确实实现了对优质资产的有效支持,而且整个社会的融资结构也确实实现了进一步的优化。不过,如何通过金融资源的支持和倾斜推动现有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从而间接催生更多的优质资产也成为当下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