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催收能力,是P2P平台有效控制坏账的关键。当项目逾期时,催收团队就蹬蹬蹬闪亮登场了。
曾经爆出某银行“外包”催收团队将一名34岁的女客户囚禁进行长达5个小时,不管客户解释进行拳打脚踢、扇耳光致使其受伤事件,可见交易量激增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贷后危机频现。
之前谈到过p2p催收手段,然而在面对自身团队催收能力局限及高昂的外包催收费用,即便是催收回款,平台真正能收回多少呢?再者,当面对外包催收团队专业不强、素质不高,动不动就君子动嘴不动手的粗暴直接,如果出现类似暴力事件,那平台该当如何呢?
P2P催收为什么那么难?
首先从资产端严重缺乏开始说起。自P2P行业进入国内以来,由于政策环境和地理因素等影响,众多平台选择做信贷业务,甚至仅凭一张身份证便可以从平台借到所需款项,这样的做法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引入流量,做大平台规模,但致使其头重脚轻、资产端极差。
还款能力:P2P借贷人群资质多为不佳,甚至更有骗贷、套钱等人群。由于征信系统不完善,违约成本相对较低,部分客户的还款意愿不强,当然亦有部分客户确实不具备还款能力。
电话催收:在出现坏账或逾期时多为电话催收,无法采用实质性的催收手段,平台本身催收回款难度极大。新闻曾曝出花呗“催收时连多年前的初恋也能找到”。
委外催收:随着行业发展委外催收业务暴增,甚至有主营催收业务的公司准备上市了。但外包就靠谱 了吗?面对高佣金情况下,就能确保回本或安全吗?
尽管p2p催收不易,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却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p2p在遵循法律底线的基础上,相比传统银行催款能力更灵活有力得多。就比如一个西装革履的金融白领与一个泼妇大妈一样通过骂街的方式把逾期欠款收完。在短期来看,类似这种在法律底线基础上草根的、不文明的催款动力与能力才是p2p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呀,且符合中国国情,那些银行系P2P缺乏先天基因,小编道声珍重。
传统催收无法适应P2P发展的需求
一般来说,具有一定规模的p2p平台都会有自己的催收团队,遇到实在催收不回来的单子会外包,外包费用大概按催收金额的30%收取。某投友报料,全国至少有1000多家催收公司。曾听说广州某公司帮银行和小贷公司做催收,100人的团队一年能收回来6亿元。按30%的佣金算,佣金就有1.8亿元。
相对于原始的泼油漆、大桶汽油这种简单粗暴的催收模式,这些是踩线的做法。p2p平台如果还是按照民间借贷比如一对一催收、面访等催收方式,模式加重,长远来看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
落后的产能模式必然会被淘汰,当生态环境发生变化,p2p催收模式也需升级变化。小编不禁在想,催收应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跟时间、人性赛跑,通过合适的心理压力管理,那才是赢家。
小编是否可以开个专业的培训班呢,课程涉及心理学和社会学,重点培养学员高EQ能力及专业谈判能力。比如善意债务人遇到财务问题时,那么催收人员就扮演理财规划师的角色。借款人失联时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线索追踪,培训谈话人员采用牵引术而不是施压话术。
贷后催收能力是P2P平台有效控制坏账的关键
P2P平台的风控体系一般包括贷前、贷中、贷后管理。贷前风控模型是用来排查、筛选P2P资产端的潜在风险,如有效甄别蓄意欺诈、低信用人群、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低下人群,以及由于特定社会变迁或经济变迁导致的高风险人群,但是,贷前风控模型无法百分之百控制逾期,因为很多时候,逾期是由小概率事件导致的。只有强大、科学的贷前风控是不够的, 贷后催收能力,也是P2P平台有效控制坏账的关键。
贷后要进行计量管理,通过串联大数据,贷后模型对贷前、贷中进行修复,确保哪些资产绝对不能碰,哪些可碰,哪些可有限度地碰,贷后可以反馈给你。不单大数据要谈闭环么贷前、贷后也要形成闭环,贷前模型的结果,帮助贷后模型快速、准确地找出愿意还钱的人和他们的行为弱点;贷后催收的真实结果,再反馈给贷前模型,完善风险识别能力。
总之,面对p2p平台轻资产重资金情况严重,催款时并未采取有效措施,而是局限在有限的不良资产和催收手段。如果平台运营者在重视资金端的基础上,也将精力放在寻找优质资产上,做到既为自己负责的同时,也为投资人负责,那么行业便是一片光明。
在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平台高坏账特点背景下,选择一家擅长催收的P2P企业也算是一个加分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