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张女士有点烦。她本来是去应聘的,结果却变成了招聘企业的“学生”——参加岗前培训,而且被要求交纳1.83万元的费用。张女士手头没多少钱,招聘企业提出可以帮忙联系办理贷款。可后来张女士才发现,用人单位实际上是培训机构。培训完了,招聘企业却没有留用张女士,而她每个月都面临着沉重的还贷压力。对此,张女士质疑招聘企业,“招聘是假,招生是真? ”“误导求职者是为了赚取培训费? ”最近一段时间,本报陆续接到多名求职者反映,有企业通过58同城网站发布招聘信息,他们去应聘结果却变成了“贷款培训”。对于此事,记者进行了调查。
应聘找工作缘何变成“贷款培训”
应聘 招聘信息薪资待遇诱人
张女士原本在大连一家互联网企业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去年8月,张女士打算换一份工作,便到58同城网上浏览招聘信息。网页信息显示,一家企业招聘平面设计助理岗位,待遇为每月4000元以上,企业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员工享受双休以及其他福利待遇。张女士动了心,便拨打了网页上所留的电话号码。“接电话的人说,前来应聘的人特别多,需要等公司发出面试通知。”张女士说,让她意外的是,电话挂掉没多久,她就接到了面试通知。
张女士获悉,进入招聘企业需要经过面试、笔试和复试等几个环节。招聘人员告诉她,复试环节是由项目经理来完成的,需要张女士向电子邮箱里发送设计作品。作品传过去了,她却始终没能见到项目经理,而是等来了招聘人员的电话。对方称,项目经理看过作品后,感觉还可以,但还是有一些差距。招聘人员建议,张女士可以转向UI设计(界面设计,如手机系统界面),“这个岗位前景非常好,但得参加岗前技能培训,可能得需要一定的费用。 ”
无奈 贷款1.83万参加岗前培训
招聘人员表示,培训时间三至四个月,最开始每个月税后能拿到2700元,然后每半年涨薪一次,最终工资会突破4000元。为了能进入这家企业,张女士同意付费参加岗前技能培训,可她手头没有多少钱。此时,招聘人员表示,可以介绍一家贷款公司为张女士办理贷款,等张女士上岗后按月从工资里扣除。张女士与招聘企业签订了《培训及服务协议》、《教学业务运营支撑系统软件销售使用协议》,又与贷款公司签订了《借款协议》。
协议中约定,培训学费为8000元,软件费用为6800元,加上其他费用,张女士的贷款本金总额为1.83万元。由于张女士没有经济来源,企业为张女士补助了生活费。培训从去年8月开始,去年12月末结束。张女士以为培训结束后就能留在企业工作,她一直咨询招聘人员,企业何时能录用她。而招聘人员则答复称:“如果不能留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帮你推荐就业。 ”
不满 招聘企业原来是培训学校
多名求职者称,他们参加培训后都未能留在招聘企业工作,而所谓的推荐就业实际上就是帮助“海投简历”。此举引发了求职者们的质疑,“我们当初都是冲着进入招聘企业才参加培训的,哪知道贷款后培训完了,工作还是没有着落。 ”而求职者们经过调查,发现招聘企业的真实身份就是一家培训学校,这引发了求职者们更强烈的不满。“招聘是假,招生是真?”“误导求职者是为了赚取培训费? ”张女士质疑说,从应聘到培训结束,招聘企业的工作人员“始终在发出误导的信号”,“让求职者以为参加培训后就能留在企业工作。”从今年年初开始,张女士不断催促招聘企业给出工作岗位或是帮忙推荐企业,但直到今年5月,张女士也没能上岗。
尴尬 贷款公司发短信“催债”
工作没有着落,张女士要面对生活压力不说,她还背了一身债。没法子,她只好自行找了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从5月开始,她每个月都要偿还约1700元的培训贷款,她每月还要缴纳550元房租,生活费每月就剩下700多元,“连吃饭都勉强能吃饱,买件衣服想都不敢想。 ”
根据约定,张女士的还款日期为每月15日之前。10月15日,又到了当月最后的还款期限,张女士手头却拿不出钱来还款。她与贷款公司工作人员在短信交谈时发生了争执。张女士认为,她身背债务系招聘企业误导和欺诈造成的,因此她拒绝继续偿还贷款。贷款公司表示,“如果不能还款,我们也只能找你的父母了,到时候一切后果请自行承担! ”
没法子,张女士只好东挪西借凑钱还了贷款,但由于逾期还款,她还额外多还了200多元的利息。 11月15日,张女士再次偿还了约1700元的贷款。张女士说,贷款到明年4月才能还完。
当事企业避谈招聘变培训问题
从11月9日以来,本报先后3次接到当事企业“招聘变培训”的有关报料,前来反映不平遭遇的求职者有十几名。记者梳理发现,求职者对当事企业的质疑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当事企业可能在利用“假招聘、真培训”的方式赚取培训费;第二,当事企业跟合作贷款公司存在某种利益关联。
记者发现,该培训企业在全国许多城市都设有分支机构。其中,有哈尔滨网友表示,在哈尔滨当地的分支机构求职时也遭遇了类似经历。针对学员们的质疑以及网络上的消息,记者联系了当事培训企业有关负责人,希望能就求职者提出的问题予以回应。
当事企业在给本报的函件中表示,当事企业为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机构,学员整体投诉率为0.5%,投诉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和就业情况(未实现就业、薪资不满意等)。学员毕业后四个月就业率为95%,可以说培训是有效果的。
函件称,当事企业并不提供贷款,其通过联系金融机构提供就业后付款模式,主要是希望让那些因为贫穷学不起的孩子通过学习技能改变命运。学员就业后还款和金额催收主要由金融机构完成,这些机构受到国家金融部门监管,培训企业也会严格审核合作机构的金融资质。
不过,函件中,培训企业却并未就求职者提出的“招聘变培训”等问题予以回应。记者注意到,函件中当事企业称呼像张女士一类的人员为“学生”、“学员”,而不是求职者。
求职者要提防四种“高智商”圈套
市民网络求职被骗的案例屡见不鲜。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新的趋势是,一些企业和人员打着招聘的名义,设下了“高智商”的圈套,会误导求职者。对此,业内人士称,求职者需要提防四种“高智商”圈套。
圈套1:以招聘名义收培训费
此类企业在网站刊登广告,声称要招聘工作人员。等求职者前来应聘,则要求参加付费的岗前培训。此类企业多为培训机构,打着招聘的幌子收培训费。
圈套2:假借招聘免费用工
假借招聘考试,让求职者免费干活。如有企业在“笔试”中要求求职者进行平面设计,可考试结果则是无一人被录用,求职者稀里糊涂就被人免费使用了半天。
圈套3:招聘实习员工不给转正
招聘网络管理实习人员,实习期月薪2200元,转正后月薪4000元以上……可实习了半年,招聘企业也不给转正,仅签订“见习协议”。员工干着正式员工的活,却领着“见习补贴”,这实际上是企业刻意降低员工工资的做法。
圈套4:虚实工资圈套
一些招聘信息中,工资标注特别高,让求职者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兴趣。实际上,工资是“责任薪资”,只有完成了工作任务才能拿到,而任务量刻意定得很大,普通求职者很难拿到标注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