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则关于信用卡的新闻报道,由于内容颇具“对立性”,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一是“被”办卡。易先生向媒体投诉称,他和几位同事近日偶然发现都被某商业银行莫名其妙地办理了信用卡,他们说:“我们都没办过卡,但银行已经有了开卡记录,我们也没收到过银行寄来的卡,很可能我们的信息遭泄露后被人利用。”该媒体调查发现,在该行官网公示的《信用卡领用合约》中,并未规定开通信用卡需本人亲自到银行办理,只要求申请人提供真实、完整、准确、合法、有效并亲自签名的资料。
二是“不办卡”。另一家媒体接到读者刘阿姨来电反映,她常在商场、超市看到信用卡购物的优惠信息,也想申请办卡,却因其年过60岁而被多家商业银行婉拒。该媒体调查发现,目前除了工行申办信用卡没有年龄要求外,绝大多数银行对办卡者的年龄限制在18到60周岁之间,仅极个别商业银行放宽到不超过70周岁。一边是不想要信用卡的人,无意间发现自己早已“被”办卡;另一边是想要信用卡的人,偏偏因年龄问题被拒绝。无疑,这是一个相互对立但饶有兴味的现象。
拿“被”办卡来说,生活中有类似易先生的人不在少数。只因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为抢占信用卡市场份额,往往采取“广种薄收”的粗放式模式,其中不免有银行对信用卡审批发放规则流于形式,以至漏洞难堵。虽然发卡量得以提升,却难免存在大量“睡眠卡”。如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国发行信用卡3.18亿张,环比增长5.1%,同比增长18.8%,这其中有多少是“睡眠卡”,想来只有银行自己心中最清楚。
同时,“被”办卡还容易导致客户和银行之间产生矛盾。以第一则新闻中的银行为例,既然无需本人到场,银行人员就无法确认申请资料上是否确属本人亲自签名,倘不法者利用捡到的身份证冒名开卡,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就会加大。一旦造成坏账,倘银行不愿掏腰包,要求“被”办卡者充当替罪羊,纠纷就在所难免。
再拿“不办卡”来说,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要办信用卡确实难度不小。按照商业银行的说法,一则,许多老年人对于用卡要求及还款逾期不甚清楚,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二则,时下信用卡犯罪现象比较突出,老年人防范意识差,万一卡片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银行对老年人办卡设限,很大程度是要控制信用卡风险。
综合以上两则新闻可以发现,一方面是银行宣称为防范风险而限制老年人办卡,另一方面则因办卡程序不严谨、审核不严,导致片面追求发卡量的银行,继续承担着仍在无形增大的信用卡风险。所谓此消彼长,信用卡风险究竟有没有真正降低,值得银行反思。正如银监会在《当前银行卡业务风险及其防范》中指出,当前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上,重规模、轻质量,不能有效区分潜在客户,对客户授信未予以严格把关的现象仍然存在。
由此,拿“被”办卡和“不办卡”来说,针对前者,银行确应加强发卡环节风险管理,严把风险源头关;针对后者,也不宜盲目“一刀切”,不妨依据老年人的个人收入水平和信用记录来考量。而最关键的还是要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和“了解你的业务”原则,为真正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开通办卡绿灯,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滥发信用卡的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