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正在收获综合金融之果。
平安银行3年来340万张信用卡扩张的背后,是中国平安寿险板块56.5%的交叉销售贡献,以及中国平安庞大后援中心的技术支持。同样得到集团战略支持的,包括分行从早期的3家扩至8家;总资产规模超2200亿元,2009年增幅达51.2%。
事实上,在收购深发展正式完成之前,平安银行在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眼中,始终被赋予综合金融的“三驾马车”之责。同时,中国平安依托平安银行平台推出的具有账户整合功能的“一账通”,亦在为综合金融作出新的试验。
3年来连续事件的推手为理查德,平安银行行长,中资银行界的“洋高管”。某个春日的上午,理查德详细向本报记者解读了平安银行的千日变局。
发展阶段论
“当整个行业增长速度都放慢,要支持所有分行贷款增长就比较麻烦,所以我们清楚必须要放慢步伐。”
《21世纪》:你从花旗来到平安银行已经3年。3年来,平安银行从一家小区域银行,发展为拥有8家分行、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的全国性银行。如何概括平安银行的发展模式?
理查德:从2007年开始的头两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重组,还有整个基础架构的构建,主要关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资产组合质量,还有努力培养未来所需要的能力,如组织架构、政策、流程程序、IT、文化等。平安银行要成为一家大型全国性银行,必须有基础设施(架构)来支持。但现在重点已经改变了,开始转向提高银行的竞争力,比如说,不断开放,扩展业务规模,充分挖掘平安集团的优势和潜能,构建分销模式等。
《21世纪》:第二阶段的目标是什么?
理查德:我们希望真正去关注零售客户和中小企客户。第一个想法是,必须先从服务开始,如果只是简单改善产品体系,而不是改善服务体系,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升级网点,整合远程渠道,升级网银和电话银行,扩展ATM网络。我们还在内部重新设计流程,以便更好的服务客户。在这些领域,我们请了独立调研机构,每个月都会随机抽取客户进行调查,告诉我们客户在想什么、需求什么。
第二点,提高平安银行产品的能力。比如对公业务这块,我们已有新产品推行,特别是现金管理产品,对公融资的业务。
《21世纪》:在平安银行的整合和流程化改造上,听说在内部遇到一些困难和质疑。平安是如何处理的?
理查德:流程银行并不是国外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发生也很自然。平安银行进行流程化有优势,它相对较小,变化很容易。2009年一项关键的工作就是完成了运营集中,比如开户、放款、票据业务、零售个贷等都集中了。
集中要求改变工作方式,刚开始是有很多人有抵触情绪。一旦突破了,大家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件好事情,你会突然间发现有更多时间可以去照顾客户了。
《21世纪》:网点扩张是个问题。不久前,平安在东莞成立了分行,是平安的第八家分行。但感觉去年的步伐有点慢了。另外,平安银行设立分行,如何与深发展设立分行保持错位发展?两家银行高层有没有沟通商谈?
理查德:就扩张和扩张的速度而言,平安的战略就是符合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快速扩展。去年,我们先开杭州分行,然后开了广州分行,年底开了东莞分行,这是我们尽可能达到的数目。
今年,明显整个行业有一些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很多。有可能整个宏观经济方面的政策会发生变化,贷款增长规模肯定是放慢的,这给我们开新分行带来问题和压力。过去两年,我们开的几家分行需要有贷款增长额度去发展。当整个行业增长速度都放慢,要支持所有分行贷款增长就比较麻烦,所以我们清楚必须要放慢步伐。平安原先计划到昆明开分行,后来取消了。
关于平安与深发展的网点架构,我们之间很少沟通,都在关注平安集团投资审批的步伐,但在错位开设分行上有事实上的默契。
决战零售银行
“平安并没有说收购深发展,我们是投资。平安集团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集团的战略发展上。”
《21世纪》:目前平安银行的利润贡献大户还是公司业务。在平安看来,未来3-5年,其公司业务的利润增长空间还有多大?在业务结构调整上,有怎样的考虑?
理查德:对公业务的贡献确实是最大的,短期无法改变。但我们现在强调发展零售业务,用对公业务来支持零售业务。信用卡业务,平安发卡量超过340万张,总交易金额超过360亿元,市场份额由2008年的1.1%跃升为2009年的2.2%,过了盈亏临界点。在零售方面,平安给予了大量投资支持,今年同样会过临界点,然后将有大幅度提升。未来,平安零售业务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欧洲金融行业,零售业务占比55%-56%左右。我感觉未来十年中国也会发生这种现象。随着消费者的财富越来越多,零售业务比例会增大。我来中国已经四年半,我已感觉到大家对零售业务关注度在慢慢提高。
对平安来说,平安集团的核心战略是综合金融,零售业务会得到更多的强调。今后,平安银行还会继续对公业务,但是,综合金融的最大价值是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的客户。
举个例子,一个小工厂有200名员工,平安集团可以对这些小企业和小企业主做什么?我们可以提供银行融资、流动性管理服务、理财服务,也可以进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提供私人资本融资。而且,平安也可以满足他们对员工福利的要求,我们可以为其资产和工厂提供保险,为其交易贸易保险,还有他们国外的结算。平安可提供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在整个过程当中,还给他们提供大量咨询和建议,这里面有很多的价值,孕育很大的机会。
《21世纪》:你强调了零售和服务的重要性,但其他银行也都在强调服务。就平安而言,平安的零售业务的特色和模式体现在哪里?
理查德:平安零售银行的定位,是基于综合金融的概念,这是我们零售业务围绕的核心。有两层含义:首先,充分利用机会把银行零售的业务产品卖给平安集团的客户;第二,利用平安集团产品的能力去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给平安银行的客户。
比如,平安信用卡最近在福州试点,推出“意外\身故免还款”信用卡账务特别豁免保障计划,加入该计划的平安信用卡持卡人,一旦出现上述意外身故或疾病导致身故的情形,其账户欠款将由保险公司代为偿还。我们还有一个对公银行产品,可以提供保费融资,适合各类需要一次性支付较大保费金额的企业,贷款金额一般为商业险的8成,而且不需要任何抵押物。
这些都是整个平安集团进行整合的例子。这是我们区别其他银行的优势,没有这个的话,平安银行是很难的。我们不会请很多信用卡销售人员在街上销售信用卡。平安集团有五千万左右零售客户,每年还在以400万-500万人的速度增长,我们现在有三百多万张信用卡,未来潜力很大。
综合金融两步走
“就平安集团来说,银行目前需要保险、信托的支持,需要集团的政策倾斜,将来则会反哺,互相支持。”
《21世纪》: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理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理查德:综合金融是平安集团的核心战略。综合金融看似复杂,其实不然。一个消费者有很多需求,比如他有各类储蓄存款,他需要理财,需要做按揭、车贷,也需要买各种保险,那么综合金融背后的思想,就是满足每个消费者的系列金融服务需求,并且是很便利的、高标准的满足他们的需求。
是的,对综合金融来说,便利性和高标准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很好的寿险客户,现在成了银行的客户,如果我们在银行服务方面没有做好,那么我们的风险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银行客户,也可能会间接失去这个寿险客户。所以,综合金融是平安集团的核心战略,也是平安银行的优势。
《21世纪》:中资金融机构之前都在朝着综合金融方向发展,但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出现了新的声音,“综合金融未必好。”监管层似乎也放慢了综合金融改革的步调。
理查德:投行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结合在一起,可能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投行从事有投机性的活动,用公众资金支持投机活动不是一件好事。整个危机的核心是过度杠杆化。通过介绍贷款产品,引进一些不安全的贷款产品,卖给那些根本不应该买这些产品的人,然后再进行包装卖给投资人,而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买了什么东西。
中国为什么没有遭到影响?那是因为中国监管机构做了两件事情来保护公众存款。一是控制存贷比,如果英国北岩银行遵守了存贷比,根本不会破产;二是,中国监管层不允许银行对投机性的活动进行融资,也就是银行资产不能进入股票市场或者其他投机行动。这两件事情假设在欧美市场可以有的话,就不会有这种危机。
《21世纪》:平安综合金融,是否可以这样分阶段来看,目前是平安集团支持银行板块,通过交叉销售把银行板块做大,收购深发展也是如此。银行做大之后,再来支持整个集团的发展?
理查德:银行是“三驾马车”的短板,目前会有些倾斜,将来会是齐头并进、互相支持。另外,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平安并没有说收购深发展,我们是投资。平安集团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集团的战略发展上。从一个风险角度来说,平安和深发展都在独立运作,都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自己的监管、自己的治理结构。所以,关键就是看所有投入、产出是否影响我们整体的独立性、运作性,如何给客户提供最大便利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