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的出现,使得许多人的短时资金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许多年轻人消费理念中,信用卡的消费已经不可取代,他的便捷与简易使得他的受众群体得到广泛的开展,但是几乎同时,信用卡的风险弊端也没有停息过,如何去正确理解看待这个“新事物”的出现,同样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我们想问:您真的了解你使用的信用卡吗?他的漏洞和带来的困扰又影响过你的生活吗?
如何在当下去尽量避免他所带来的隐患呢?今天就让我们上海热线财经一起通过对信用卡的风险了解,来洞悉其中的奥秘?,也为您做个全面的解析。
安全服务被指双重标准
“一大早买菜时钱包被偷了,回了家直到第二天才发现,赶紧挂失。”市民郑女士近日遭遇扒手后,火急火燎地给自己的信用卡发卡行打电话,挂失的同时她不忘多问一句:“你们不是有失卡保障服务吗?就算挂失前有人盗刷了,银行是不是能赔?”
银行客服人员“只赔签名刷卡客户”的回答,令郑女士大吃一惊。由于郑女士的信用卡设置了交易密码,反倒跌出了银行“失卡保障”的服务范围。郑女士想不通,自己当初给信用卡设密码就是为了多一道“防线”,怎么反而不安全了?
从多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客服热线后了解到,目前只有少数几家银行可提供失卡保障服务,信用卡失卡最高可赔5万元,保障时间最长可达挂失前120小时。
并非所有的信用卡被盗刷,都能享受失卡保障赔偿。 在某银行的失卡保障服务条款中就明确规定,客户信用卡丢失或失窃后,以挂失时间为起算点,之前48小时内发生的被盗用损失,可向银行申请补偿。但需要注意的是该行仅“承担信用额度内不凭密码消费所产生的被盗刷损失”。
我们随即致电其它的一些银行,也得到了类似的答复。只有当客户的信用卡通过签名认证方式被盗刷后,才可享受银行的损失保障,而通过密码方式刷卡消费或者提取现金则不享受上述服务。此外,如果是信用卡网络交易和电话转账等交易出现问题同样不在保障之列。仅有一家银行的客服人员表示,该行可针对信用卡密码和签名两种认证客户同时提供保障,赔付最高金额达到3万元。但这一保障并非“免费蛋糕”,持卡人必须每季度支付12元服务费,一年48元。相当于持卡人额外花钱给自己的信用卡上了一份“保险”。
失卡保障只管部分损失
即便信用卡被盗刷的交易符合银行赔付要求,信用卡被盗刷后持卡人并不能获得全额赔付。据调查,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的信用卡失卡保障额度基本与该卡的信用额度成正比,大多在1万元至3万元之间。一旦被盗刷交易超过这一范围,持卡人还是要自掏腰包。如一些银行规定,其失卡保障的额度最高不超过信用卡固定额度的上限,其中普卡每年最高损失保障额为1万元,金卡为1.5万元,只有对白金卡被冒用的损失, 银行才全部承担。
消费者使用信用卡理应同时获得银行的安全保障服务,除了持卡人人为泄露密码导致卡被盗刷之外,其他如卡密码被不法分子用技术手段破解等情况都应该获得银行赔付,客户自行设置密码不应成为银行免责的理由。
个人信息被肆意外泄成信息贩子牟利商品
你不认识他们,但他们知道你的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收入水平,甚至知道你刚出生的孩子的性别和出生时间,你新买的房子的面积和朝向……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你的个人信息已成为信息贩子牟利的商品。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陌生的推销电话、短信和信函频频闯入你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自己已经没有隐私可言。个人信息频遭曝光,如果被别有居心的人利用还可能引发犯罪。那么,我们的隐私究竟应该由谁来保护?
“只要是双休日,我家的电话就会从早到晚响个不停,不是问我是否需要SPA服务,就是介绍一些纤体美容。”家住上海市中山北路的叶小姐只要一提到那些陌生来电,就有说不尽的烦恼。叶小姐说,近几个月,她已经接了四五十个“美容美体服务”电话。更令她不解的是,打来的电话竟然都能说出她的名字,还能清楚地说出她家的地址。
不仅仅是叶小姐,日常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市民时常遭遇莫名广告的“轰炸”。
而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不知道自己的信息究竟是从哪里泄露出去的。不久前,翁先生的宝宝降生了,一星期后,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打电话的女子一开始就对宝宝嘘寒问暖了一番。翁先生被搞得一头雾水,于是问对方是谁。对方立刻表明了自己某保险公司业务员的身份,并开始推销起各种保险产品来。“对不起,我不需要。”翁先生马上挂断电话。可是这仅仅是烦恼的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有保险、婴儿用品等公司业务员打来推销电话。“就像被胶水粘上了,甩也甩不掉。他们不仅拨打我的手机,连家里的固定电话也不放过。”
翁先生说。粗略统计,宝宝降生至今一个多月内,已接到30多个推销电话。为了拿到确凿证据向有关部门投诉,翁先生曾多次试图询问推销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但对方始终不肯透露。据翁先生回忆,他曾把自家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登记在宝宝出生医院的联系册上,他怀疑是医院把信息泄露出去的。于是,翁先生向院方求证,院方表示,对就医者个人信息保护,医院有严格的规定。从就医者登记的那一刻开始,到数据最终录入电脑,每个环节都相当严密,不可能出现资料外泄的情况。
解到,那些掌握大量客户信息的商业机构如银行、物业、房产公司等,都有可能外泄个人资料。某商业银行信贷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银行方面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严禁工作人员泄露客户信息,但在实际管理上不排除有漏洞。“事实上,一直专门有‘贩子’从事个人信息倒卖的行当。跟‘黄牛’差不多,他们都有一个圈子。”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圈内人士称,这些“贩子”大都通过网络贩卖个人信息,甚至还有人专门开博客叫卖。
个人信息监管存在盲区
个人信息被泄露,很多人在愤怒的同时又感到无可奈何。法律界人士指出,从我国现有的管理格局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还停留在各行业内部的规范上,哪个领域问题多就先管、多管。由于国内对个人信息的监管一直是盲区和真空,监管上存在不小的难度,而取证难也成为普通公民使用法律武器维权时最大的障碍。另外,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损失难以量化评估,也给处罚不法分子带来难度。在国外侵害个人信息可能会判2至3年刑,而目前我国对泄露个人信息资料的处罚还停留在数额不高的罚款上。
“应尽快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国华表示,贩卖个人信息的确危害了他人的权利,但具体造成什么危害,审判的标准和依据何在,该如何处罚,这些问题在法律上都没有明确、系统的规定。
对以上出现的信用卡困扰,总结了三大提示:
提示一:主动设置消费密码。据理财专家介绍,消费者在办理信用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用卡习惯自主选择是否设置消费密码。了确保消费安全,消费者最好在申请信用卡时就主动设置密码。
提示二:避免个人信息外泄。理财专家表示,不法分子一般会冒用银行名义,以短信、电话、网络或张贴虚假告示等形式诈骗信用卡客户,套取信用卡客户的个人信息。因此客户应做到“三不要”,即不要轻易回复与信用卡信息有关的陌生短信和电话,不要轻信谎言将信用卡内的资金转入陌生账户,不要向陌生人透露信用卡的卡号和密码。
提示三:保证信用卡在视线内。各家银行往往在餐饮、娱乐、休闲、健身等行业选取一些加盟店,持卡人在加盟店刷卡消费可以获得一定的折扣。理财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这些场合刷卡消费时应尽量保证信用卡在自己的视线内
信用卡的使用确实存在着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很可能会让信用卡持有人得不偿失。但是如果能够尽可能的注意规避这些风险,能够理性的消费并认真对待信用记录,那么信用卡也将给你的家庭带来很多便利。从过往案例看,年轻的持有人往往消费能力强但收入毕竟有限,更应谨慎对待;而反观较成熟的中年群体,还款能力强,可适当考虑利用信用卡的诸多优势,让自己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