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的发展速度,从没有哪个地方比中国还快。短短时间,很多人享受到了信用卡带来的便利,但也有不少人成了被信用卡拖着走的卡奴。令人得失喜忧的能量,都蕴含在这一张小小的磁条卡中。
卡包鼓了,存款少了
Lisa的钱包塞满了各式银行卡,光信用卡就有8张,这些信用卡各司其职:日常消费的、出国购物的、购买家电数码的,还有分期付款的……有了信用卡,她才得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虽然收入平平,但名牌高档商品一件不少,这些都极大满足了她的虚荣心。
目前,中国信用卡发卡量已经突破3亿张,信用卡这个“洋玩意儿”,刚出现的时候甚至连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短短几年,却已经融入了很多人的生活。
但现在,Lisa决定把最后一期的欠款还上以后,就去银行注销6张信用卡,仅留两张贴身备用,原因是,“卡奴”的生活已让她不堪重负。
在大学时代就做了“卡奴”的她,出于新鲜办了第一张卡。她的“杯具”时代始于一件近600元的上衣。那是她第一次用信用卡消费并体验到了刷卡的乐趣,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上班后她对信用卡越加依赖,信贷“陷阱”也越陷越深。最近让她感到最郁闷的是,工作了5年,却只有几千元存款,平均每月会收到三四份不同银行寄来的对账单,总还款额每月不低于3000元。而她每月总收入也不过5000元左右,除了还卡之外,还要应付各种花费,这让她时常感到财务紧张。
Lisa分别去了这几家银行的营业厅,办理各种注销手续花了不少时间。相比起来,办信用卡要简单很多。十年前,申办一张信用卡需要的财力证明和银行的层层审批,如今已变成了闹市街头的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简易的办卡摊随处可见。曾经还是身份和地位象征的信用卡,在今天已然成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消费方式。
内地的信用卡模式主要是模仿台湾,而台湾则是学习欧美,台湾市场的封闭性致使其竞争度不够,造成了2005年到2007年间的“卡奴危机”,一度有人痛批银行信用卡为“害死人不偿命”。
台湾有个叫杨蕙如的年轻女孩,被称为民间“卡神”,原因是她靠刷信用卡在短短两个月内获利上百万新台币。这在当时卡奴哀鸿遍野的境况下,让很多人感到诧异。只是卡神的神奇不容易学,卡奴倒是很容易炼成。
Lisa告别卡奴的生活后,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贪心的人应远离信用卡。
卖的不是卡,是附加服务
抛开用卡人自身的问题不谈,信用卡十年来,在服务上有了惊人的提升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一点上,Lisa一度很有发言权。她会在早上去星巴克买一杯半价的咖啡,中午在单位附近的餐馆吃一顿七折的卤肉饭,晚上再去电影院看一场六折的电影。之所以能处处打折,全靠了她拥有的多张信用卡。
Lisa的信用卡数量,在全部的信用卡种类中,还只是冰山一角。
在十年高速发展中,信用卡早已从单一功能发展成各具特色。精美主题的信用卡、时尚女性卡、爱车卡、航空联名等层出不穷。
单从旅行这个消费领域来看,就有多种类型的信用卡可以选择:一般与各旅游网站合作的信用卡,能获得网站会员的积分,可以兑换到免费积分的优惠,比较划算;与经济型酒店联名,获得的积分可以抵消房费也较为划算;还有一种与租车服务相联系的信用卡,除了主打租车服务的积分优惠外,比较适合境外旅行者;个性一点儿的是一种“地域旅行卡”,大多数都是在特定区域发行,比较适合经常去特定地区“扫货”的卡户。
在信用卡基本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用户选择信用卡的着眼点也更多地体现在卡片的附加值上。
如信用卡市场已很成熟的台湾,人均拥有信用卡3张以上,电话费、水电煤气费,乃至交通罚单都可用信用卡来缴付,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信用卡已经密不可分。在台湾,拥有信用卡的张数,甚至拥有金卡、白金卡也早已不是身份的象征,人们办那么多卡,只是因为看中了信用卡的附加价值。比如白金卡一般都可享有机场免费贵宾室服务、免费道路救援、海外平安险等附加服务,而卡户正是看中这些服务才选择使用的。
不过对于附加值这条路,却是一眼看不到头。例如号称最有附加值的信用卡——美国运通(AE)的白金卡和黑卡。AE白金卡的持卡人享有“白金秘书”服务,据说这是世上最神奇卓越的客服团队,专门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比如在当日机票全部卖完的情况下,半夜订第二天一早的飞机。而黑卡持卡人则享有更加“变态”的周到服务,曾有一位持卡人买不到限量发售的商品,客服人员竟然为其找到了设计师本人,请他为持卡人再定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商品,虽然花费不菲,但也让持卡人享受到了“上帝”级的服务。
国内的信用卡要实现美国运通如此的附加服务,还尚待许多时日。
办卡有风险,出来刷是要还的
国内信用卡用不到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国外几十年才走完的路。飞速发展的同时,产生的问题也不少。
银行在信用卡办理渠道上也都秉承了“台湾模式”。大幅降低发卡门槛,采取“密集轰炸”手段进行广告宣传、低价竞争等。在街道、地铁口、百货商厦前,经常能看到信用卡营销人员摆摊设点,不遗余力地向人们推销各类信用卡。
粗放式的推广,大量地使用银行外的销售人员,使得信用卡的许多环节执行得并不规范。2012年央视3•15曝光的三家银行泄露客户信息致使银行账户被盗的新闻,就暴露了其中的问题。一时间,信用卡盗刷、失窃案件也将信用卡的风险管理问题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用卡的过程中,核对签名是很重要的一环,一般签名越花哨越不易被模仿,但必须和你留给银行的一样。在信用卡市场成熟、法律完善的国家,信用卡遭盗用可不必太过担心,比如美国法律就规定:信用卡被盗用,只要在失窃后(或盗用行为发生后)24小时内进行挂失,无论被盗用的金额多大,持卡人只需负担最高50美元,其余部分,除非银行能证明商家有明显的过错,否则全部由银行负担。
国内的信用卡虽然也有类似的规定,但是具体到执行上,纠结于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商户的道德水准,要执行起来还比较难。总结十年来发生的各种信用卡盗刷的赔偿案件,我们发现,假如持卡人被盗刷,他需要首先在短时间内向银行挂失,并向警方报案,同时证明商家出示的签名是假的,而且还要等待银行漫长的审核程序。所有这些条件必须都满足,才有可能获得银行的赔偿。
显然,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太过复杂,所以近几年来,很多信用卡的持卡人开始使用密码。不过银行也有规定:银行提供的保障范围,仅限于无密码交易,即当你通过密码方式来刷卡消费或者提现时则不享受上述服务。
信用卡发展的超高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整个市场经济进步的速度,所以还需要用卡人给予更多耐心,才能真正获得使用的便利和安全,不管是用卡的时候耐心学习,还是卡丢了后耐心求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