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花旗银行)宣布,花旗银行已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中国内地开展包括个人卡和单位卡在内的信用卡业务。其信用卡预计将于2012年内正式发行。此消息一经公布,引来众说纷纭,有人表示会坦然接受,也有人对其表示担忧,还有人认为其是“搅局者”。联想到此前种种,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花旗银行此举对合作方浦发银行信用卡有何影响?对其自身的意义何在?对于国内信用卡市场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曾经沧海
花旗银行获准在中国内地开展信用卡业务当然不只是使其成为非亚洲银行中的第一家在华发行信用卡的银行这么简单,这些只是浮云而已。此前,在2008年,东亚银行宣布在全国发行第一张外资银行在国内发行的人民币信用卡。
众所周知,中国对外资开放人民币业务之前,外资银行是采用迂回策略,借中资银行之力,进入信用卡市场,如花旗与浦发、汇丰与交行等。
2003年花旗银行入股浦发银行时,双方就在信用卡业务上展开了战略合作。浦发信用卡中心设立初期,由于国内缺乏相关管理经验以及专业人才,由花旗以派员的形式开展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同时浦发银行在发行的信用卡上加上了花旗品牌。
直到花旗银行今年公告获准在中国内地开展信用卡业务,才宣告了花旗与浦发信用卡业务联姻的落幕。花旗银行宣称,已经与浦发银行达成共识,将由浦发银行来继续负责其始于2003年的人民币信用卡业务,同时,花旗与浦发将继续保持紧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浦发银行相关人士称,信用卡业务合作已基本实现了花旗银行、浦发银行当初设定的战略合作目标。一方面,花旗熟悉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特点、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浦发全面学习、掌握了信用卡业务的经营管理技术和运作流程,培养了专业人才队伍。
浦发信用卡也因与花旗的合作有了相当不错的阶段性成果。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末,浦发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近600万张,客群结构良好,动卡率、活卡率等关键指标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据浦发银行有关人士介绍,虽然花旗银行不再以派员到信用卡中心支持工作的方式进行支持,但双方仍会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战略合作(包括信用卡业务方面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柳暗花明
分析人士认为,花旗银行选择在2012年单飞以及入股浦发银行的时机,从信用卡业务来讲把握得非常好。何出此言呢?
众所周知,我国的信用卡产业发展把2003年称为信用卡发展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国内信用卡市场实现了令人咋舌的成就。从区区百万级的信用卡发卡量,跃升至2011年9月的2.68亿张信用卡。
而花旗银行入股浦发银行之时也正值2003年,也就是说,花旗银行虽然没有自己做信用卡,但是通过与浦发银行的合作,其却经历了国内信用卡产业大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如此,在与浦发银行合作之时,花旗还在2005年参股了广发银行。广发银行从1995年发行国内第一张“真正的信用卡”至2004年,连续9年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并且是国内银行中第一家实现信用卡盈利的银行。正是多年的积累,使广发银行拥有了相当多的无形资产即庞大的客户数据信息。当时有人分析认为,花旗之所以要在入股浦发银行之后,再强势入股广发银行,看重的就是广发银行这笔信用卡业务的无形资产。入股这两家银行,使得花旗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受益匪浅。
更为重要的是,花旗银行在中国内地看到的不止是一帆风顺的发展,而且也看到国内信用卡市场低谷时的逆境。中国信用卡产业在经过了2003年井喷之后,直到2006年都是大发展阶段,受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2009年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速度放缓,且坏账率持续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的低潮期,在2010年,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最高达到过5.1%的峰值。花旗银行很幸运地看到了国内各发卡行在逆境中所交的学费,而他们则作为旁观者幸运地躲过一“劫”。在经过了那次洗礼之后,国内信用卡市场目前已回归到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期。在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起伏间,花旗银行独立发卡便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坐看云起
虽然花旗银行宣称会在年内发行信用卡产品;虽然花旗银行目前只有13家分行;虽然中资银行拥有着先入为主的优势,在信用卡市场上占有量非常大,95%的份额已被占领;虽然花旗银行等外资要跟中资银行真正有效地正面竞争还需假以时日。但是,有些事情仍然是国内信用卡产业需要高度关注的。
目前国内市场对花旗银行单独发行信用卡基本有三种态度。
有关人士分析,花旗银行现在在国内发展信用卡业务,要面临三个问题,其一,它一定会走中高端路线,但是,国内的信用卡高端用户,有很多是不用信用卡进行分期消费的。其二,花旗银行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信用卡客户规模不够,因为以最早国内信用卡市场的标准衡量,至少发卡量要到300万张才会是盈亏平衡点。如果规模不够,那么,花旗银行如何将信用卡的成本分摊。其三,花旗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数据模型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中国人的消费理念及消费行为与国外差别很大,如果将国外的数据模式拿到中国来进行行为分析,其正确性会受影响。
也有相关人士认为,外资银行在国内发行信用卡,花旗不是第一家,这是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的必然。由于各发卡行的客户群体经过8年的高速发展,市场格局基本形成了,对于信用卡这个泊来品已经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因此,对于信用卡产业来说,会更加坦然地面对花旗银行的发卡。
还有专家表示,花旗银行也可能是个“搅局者”。其在与浦发银行的合作以及入股广发银行有其战略意义,浦发银行总部设地上海,广发银行总部设在广州,中国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可以非常直接地了解其中两大城市持卡人的信用卡消费行为,其布局的前瞻性不可谓不强。
同时,还需注意的是,花旗银行通过参股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可以堂而皇之地将大量的骨干安排在很多重要管理职位上。因此,花旗银行在与两家银行的合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管理人员、数据以及本土的经验,可以说花旗银行已经掌握了很多一手材料。虽然近8年时间里,中国信用卡市场得到了大发展,产业有了很好积累,但是,这也给了花旗银行积累经验的时间。无论从管理还是对中国市场的认知,都得到了提高。
花旗银行作为全球银行界的翘楚,其实力之强大毋庸置疑。可以说花旗银行拥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人才储备及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据说,花旗银行可能会在中国建立1000人左右的信用卡团队,要面对如此庞大的经营团队,中资银行未来的竞争压力会增大。虽然市场环境不一样,但花旗银行在信用卡市场的实力不可小觑。
如果花旗银行想全力拓展在中国内地的信用卡业务,无非有两种策略:其一是,收费更高、收费项目更多,以弥补人员的高成本以及收益。另一种策略就是以其雄厚的实力进行低价倾销,价格战也许是其最好的选择之一。就像当年胶卷业大佬柯达、富士为进入中国市场,打压中国民族品牌一样。而以打价格战的策略“强攻”市场的话,势必会搅乱国内信用卡市场刚刚维持的一种平衡。虽然花旗银行在中国内地发展信用卡业务会受到中国监管层同样严格的监管,但是却不受国内行业协会等的限制,因此,价格战也可能会是其选择之一。
当然,事情总是有两面性。虽然各发卡行会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但是,这样的竞争将会使中国的信用卡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同时,也可以从花旗银行在信用卡营销、服务、功能等方面看到更多先进的理念以及发展方向,也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向先进银行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会给中国的信用卡产业带来一些新的气象,也会给持卡人带来更多全新的用卡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