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尽管目的是为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但客观上大幅缩小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代理的金融业务范围。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协会上周发布了2014年度《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我国银行信用卡活卡率仅为58.7%,这意味着超四成的信用卡处于休眠状态。
蓝皮书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信用卡新增发卡量6400万张,累计发卡量达4.6亿张,照此计算,废卡数量可达1.8亿张之巨。银行营销一张信用卡,人力成本、奖励成本、卡本身的工本费用、各种纪念品、信息技术资源占用费用以及邮寄材料等费用综合在一起,至少有200元。按1.8亿张休眠废卡计算,银行浪费的资金成本高达360亿元。
造成信用卡活卡率连年交不出及格答卷的原因有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两大方面。从宏观层面来说,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网络支付工具逐渐向虚拟信用卡信用透支消费功能发展。而物理性的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属于传统工具,面临落伍与被抢走市场份额的趋势。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网络支付工具发展很快,苹果的Pay、谷歌的GoogleWalet移动支付也来势凶猛,传统银行卡受冲击越来越大。
从微观层面来说,信用卡的强势营销脱离实际,这是造成睡眠卡数量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由于信用卡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较大,传统银行在信用卡营销上可谓下了“血本”。
主要营销方式就是层层压任务甚至是脱离实际的任务,员工人人肩上都有营销任务并且与工资奖金挂钩。这种营销方式导致员工动员亲戚朋友齐上阵开立信用卡。有些客户办理了多家银行的多张信用卡,岂能全部激活。同时,附加在一张信用卡上几百元的年费以及各种费用,特别是透支逾期的高额罚息等,使得许多客户不愿意激活过多的信用卡。
银行要如何应对信用卡活卡率持续低迷的现象呢?首先必须要有更高更远更富有前瞻性的视野,要跳出信用卡本身来思考应对举措。顺应支付结算发展大势,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潮流,把握住网络支付的不可逆转性才能摆脱困境。
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互联网支付结算系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结算系统。一些银行已经做得非常不错。大多数传统银行开发的手机银行客户体验都相当好,使用也非常方便快捷。
当然,还有一些银行的移动支付系统过度强调安全特别是自身安全,牺牲了客户体验和便利高效性。以笔者看,与其营销过气落伍的信用卡,不如下大功夫营销手机银行、开发移动支付等。
同时,通过技术开发,尽快实现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绑定信用卡的消费透支功能。把信用卡的所有功能尽快开发嵌入到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终端上。这将使得银行在移动支付以及信用透支消费上占据主动地位。
笔者赞成一些专家的观点,银行提高信用卡活卡率的另一条捷径是,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如今虽然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网络支付方式的消费者已有一定规模,但网络支付最终还是要绑定一张银行卡来进行结算的。银行不必强争持卡人选择的支付方式,应结合自身安全性的保障,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实现交易量和客户黏度的提升,为持卡人带来一种优化的生活方式。
需要提醒的是,央行切忌拉偏架。7月31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助推包括信用卡在内的银行卡发展的意图非常明显。这种做法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存在不利之处。试想一下,正是由于非银网络支付等互联网金融的大发展,才能倒逼传统银行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力推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终端。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发展大势是谁也难以阻挡的,监管部门应该彻悟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