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熟人借贷”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发起借贷业务。借款人可以在APP上实名发布自己的借款需求并设定贷款利率,好友可以匿名出借最终获取贷款利息。不过,近日两款“熟人借贷”的社交金融APP“米啊”、“友借友还”先后倒下。那么,基于社交的熟人借贷,究竟能走多远?
发展瓶颈
“民间借贷往往带有紧急低频的特性,用互联网方式来做这种低频、私密、带有帮助性质且需求紧急特点的应用,个人估计有需求但是市场空间有限。”爱钱帮CEO王吉涛表示。“低频”正是熟人借贷的痛点。在微信群中,我们注意到很多注册了“借贷宝”的用户呼吁群友介绍更多有投资需求的“熟人”,因为他们自己身边的朋友并没有什么借款需求。
“你发出一笔借款请求,结果无人响应,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网贷天眼》主编郭长冬表示,“这也就是为什么借贷宝号称要拿出20亿、以近乎传销的方式推广。没有用户,就没有业务。”
北京熟信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曾军面对同样的问题,却希望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我即使有1000万用户,但彼此之间不认识就不会产生交易,所以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用户发展,比如同班级的大学生、白领聚集的公司、企业家集中的商会。他们这些用户之间交易的可能性比较大。此外,我们产品要创新,借贷之外要有互动。”
“熟信”创办于2014年底,同样是“熟人借贷”APP。公司于2015年3月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正在准备进行A轮融资。
即便能够顺利地出借资金,平台又如何保证资金安全呢?曾军说,由于熟信的平台只提供信息,不提供资金担保,所以不存在P2P平台的“跑路”问题。对于借款人的违约问题,曾军认为也不必过分担心。
“由于是匿名出借,所以拿到钱的借款人不知道是谁借的钱。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领导。他在违约之前,不知道自己会得罪谁。熟人借贷本来就是小额,为了万把块钱,把自己的整个社会关系坏掉,代价太大了。”
借贷宝的解决方案与前者类似,“熟人间违约后,我们会在朋友圈公布,让他在朋友圈信誉破产,另外还要进黑名单,限制高消费,坐不了飞机高铁,另外我们提供免费催收,有全国的催收团队,代为起诉。”借贷宝的一位工作人员解释。
法律风险
8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第四条限定了“经营放贷业务的主体”,即“依法报经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许可的非存款类放贷组织”,但“基于人情往来不以营利为目的发放的贷款除外。”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所长刘少军表示,“熟人借贷”业务近期的火爆,可能与上述规定有关。“我们建议取消上述条款,因为法律中没有人情、熟人的概念,什么叫熟人?什么叫非熟人?这在法律上没有界定。”
刘少军认为,个人与个人之间偶发性的借贷没有问题,但不应该是经常性的。“你经常性地对外借贷不就成了小贷公司了么?你就是经营借贷业务了,而经营借贷业务是需要牌照的。”
针对借贷平台中可能存在的引起“出借人”不安的“转贷”问题,爱钱帮CEO王吉涛认为,如果出现“借钱用于放贷”是有风险的,“但从法律角度来看,出借人与直接借款人形成的借贷关系是真实的,直接借款人就要承担还款责任,出借人不需要关心资金的最终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