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目前有7000余家小贷公司,实际仍在运营的数量要更少,“有的公司工商注册还在,但已经没有什么业务了。小贷公司的生存环境还是比较严峻的,他们的放贷主要依靠资本金”。
但是,在本季度央行小贷行业数据方面,贷款余额出现小幅回升。主要原因包括两点。
“一是,从去年开始,全国各地的P2P网贷机构严格执行三降,同时,大量的P2P出现暴雷或者清盘,等于说是‘让出’了一些市场空间。而这些出现的市场空间,有些小贷公司开始做了填补。二是,小贷公司事实上属于区域性金融机构,接受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各地也是响应中央的号召,支持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帮扶和信贷的投放。合规经营发展的小贷公司作为服务农村金融、小微企业重要参与者,在最近两年还是享受到了一些相关政策的支持。”相关分析师具体解释道。
本季度贷款余额上的小幅回升,更多体现为一种比较正常的波动。但他同时也认为,整体而言,消费市场的成长处于上升的通道,与之相伴的零售金融业务也是一个增长的趋势。
“本身,贷款余额上升幅度并不是太大”,“第三季度,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一个金融流动黄金期。对于一家以放款为主业的公司来说,第四季度是回款最多的时期。能够体现一家机构对外放款规模增量的时间段,则集中在第三季度。因此,在本季度小贷行业出现贷款余额小幅上升,这是比较正常的。”
小贷行业从业人数在今年一季度时降至8.72万人、破9万人关口,但是最新出炉的本季度数据显示,小贷行业从业人数虽然持续下降,并没有突破8万人关口。对此,毕研广认为,数据反映出市场的一种心理,小贷行业仍具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
相关分析师也注意到,近年来小贷公司出现所谓的“使命漂移说”,一些小贷公司开始偏离“小额分散”贷款原则,做起与银行相类似的客群业务。
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据相关分析师的解释,“‘小额、分散’信贷原则有一个问题,即收益如何覆盖成本,纯信贷的风险维度比较高。基本上,小贷公司只能用自有资金来放贷,他们配比的银行等机构资金的量相对比较少,而一般监管允许小贷公司杠杆率为1.5倍。但是大量小贷公司1.5倍的杠杆也没有办法充分利用,因为银行不愿意与其合作。这类的小贷公司只能使用一些游离在灰色领域、类似于私募债这类的融资工具。这样下来,他们的融资成本是在两位数的。”
除了融资成本外,“小贷公司后期的维护运营成本、人力投入都是比较大的,维持年化24%的贷款利率水平,一些纯信贷业务的小贷公司他们的收益和成本没法打平,尤其是在当前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提升的情况下。”因此,相关分析师从避险的角度来看,认为小贷公司这种“使命漂移说”是有其存在的基础。
对于小贷行业,相关分析师认为,目前需要关注的是央行推动中《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下称《条例》)。同时据《普惠金融报告》披露,监督方将继续推动《条例》的尽快出台,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法律保障。
“《条例》中,小贷公司将是重点提及的机构。目前在法律上,小贷公司并没有完全定义为金融机构,他们的身份比较模糊,包括他们的融资渠道也是比较窄的。”相关分析师从小贷公司的融资渠道方面认为,未来《条例》的下发,对于小贷行业降低融资成本,将是一个利好。
关于小贷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线上进一步向线下切入、线上与线下更加融合。技术上,前期比较粗犷的数据驱动,将转向更加注重数据安全的创新,满足监管对数据安全的要求,这种创新才能够商业化。”
毕研广同样把场景化视为小贷公司未来的出路所在。“小贷公司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过去最明确的优势在于放贷速度比较快。未来小贷行业回归小额分散的本质,小贷公司可以利用很多场景去完成针对个人、小微企业的大零售转型。场景化将是小贷公司未来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