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刚毕业的小王在一座高级写字楼的物业前台工作,月收入3000多元,很羡慕写字楼白领的精致穿着。某日,信用卡中介小张来“扫楼”,他提出自己有路子能帮小王申请到高额信用卡。果然,卡很快就寄到了,额度高达20万元。后来,小王又陆续通过小张申请了好几家金融机构的信用卡,授信总额度高达80万元。然而小王的收入并不足以支付高额还款金额,在透支百万余元后,小王资金链断裂,生活受到影响。
将个案咎因于“黑中介”违规办卡和信用卡使用不当固然不错,问题在于信用卡之信用总是有条件的,具备履行相应经济能力是基本的前提,这也是金融信用服务遵循的基本原则,各类金融机构也因此建立了比较严密的风控制度。
在信用卡的办理上实行的是严格授信审查,在一些地方,如北京银保监会《关于加强银行卡风险防控的监管意见》明确要求,将一人多卡包括他行卡纳入授信额度合并管理。从个案来看,月收入只有3000元的小王,如何通过授信程序获得多个机构授信高达80万元的信用卡,绝非“黑中介”违规,况且多家金融机构“不约而同”,根子恐怕还是个别金融机构的风控“睁只眼闭只眼”。
事实上,信用卡的滥发不是什么秘密,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6.86亿张,同比增长16.73%,不少银行的累计发卡量都突破了1亿张,但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88亿。信用卡滥发的背后则是其信用消费的高收益,信用卡通过取现或账单分期功能会产生利息和手续费,占到银行收益的很大比例。因此,银行很难自觉去降低发卡的冲动,反而对于具有更强烈“提前消费”欲望的年轻群体则是各大银行争取的客户,时下鼓励乃至诱导年轻人办卡刷卡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意放松风控制约其实是一种竞争手段。
“月入三千透支百万”或许只是个例,却不失为信用卡滥发现象的缩影,值得警惕。信用卡适度引导金融消费,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刺激经济活力,但是一旦过度,金融机构不但突破了社会责任底线,事实上也掘下了社会金融失信的陷阱,掉入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
当然,或许金融机构并不担心信用卡用户会逾期不还,因为他们除了保有诉讼追债的权利之外,还有为金融配套的信用制度,甚至还有为信用卡量身定制的信用卡诈骗罪。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的存在,才会使得一些金融机构敢于放宽风控底线,把风险治理的成本转嫁给行政与司法。“月入三千透支百万”的背后,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如何规范金融信用卡业务的市场竞争,遵守好授信审查的基本程序,履行好应尽到风控的责任。对此,一方面行业的监管需要真抓真管,另一方面也有必要解除法律、征信对信用卡业务的过度保护,修复扭曲的责任伦理,倒逼风控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