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里,“新晋”贷款人超过2亿,相当于90后的人口总和。
这些人受惠于消费金融的大发展,摆脱了无贷户的标签。截止2019年6末,央行征信系统中有信贷记录者达到5.48亿人,较三年前增加1.7亿人。再加上不纳入征信的现金贷和超利贷的润泽,至少两亿人迈入借款人的阵营。
两亿“新晋”借款人,成为消费金融风口里的中坚,那些追风口的机构,赚得盘满钵满。一向崇尚节俭的民族,怎么突然爱上了借钱?消费金融的风口,到底从何而来?
我想,可以从供给侧、需求侧、科技侧三个层面来解读。供给侧,金融机构愿意贷。存款资金就那么多,借给个人多了,留给企业的就少了。银行为何更愿意借钱给个人呢?
银行的贷款投向围绕着经济结构转。2010年以来,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34个百分点,消费成为稳增长的功臣(贡献率提升31个百分点)。此消彼长之间,经济层面是消费对投资的替代,银行贷款投向上,则是零售贷款对企业贷款的替代。
银行业零售转型大幕开启,不论大小,大家都把宝压在消费者的贷款需求上。需求侧,要看谁在借钱。“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放贷机构再热情,借款人无意申请,也是徒然。
截止2018年末,借款人共计把48万亿银行债务扛在肩上,约合每人欠银行3.4万元,这里面,近一半都是过去三年时间里攒下的。
究竟是谁在借钱呢?
借钱消费,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对金融机构资金无偿占用,属于有钱人借钱,不借白不借——如信用卡、蚂蚁花呗、苏宁任性付等产品,有20-50天不等的免息期,用了白用,为何不用?
对另外一些人来讲,是对未来收入的提前支用,是真的缺钱,又真的想花钱——或日常应急,或购房买车,或心痒难耐、必须买买买。
这里面,有些借款需求大致是稳定的、理性的——如有钱人借钱,看中的是免息期,可说是刚需;缺钱人借钱应急,一刻也不能缓;借钱买房,那是基于结婚压力——线性增长,不会在行业里搅起波澜、掀起风口。
有些借款需求,受欲望支配——如大学生借钱买苹果、潮人借钱买名牌包包和天价化妆品——寅吃卯粮、继而成瘾,才会搅起非理性的泡沫,在短期内迅速膨胀,成为风口的助力。
这类借款需求、这类借款人,才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科技侧,让贷款像水一样。科技是中性的,但中性的科技却是催化剂——拓展了放贷人的边界,放大了借款人的物欲。大数据技术带来了纯线上实时审批、缓解了欺诈难题,大幅压降人力成本和风险成本,让千元小额贷款也有利可赚。
插上科技的翅膀,贷款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快速膨胀,大额的、小额的,长期的、短期的,等额本息的,先息后本的,应有尽有。
于借款人,之前有馒头吃就满足了,现在被科技领入信贷产品的自助蛋糕店,眼花缭乱,还没怎么尝,肚皮都快被撑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