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授信材料审批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即是相同行业的客户,规模也大体相当,A就可以按期还款,每年实质授信也是根据经营有增有减,而B就要搭桥还款,且授信金额从建立授信关系开始就没有变化,当你提出压缩授信时,经办行和企业异口同声表示现在经济环境这么差,一压就死。
我想原因显而易见,那就是A的授信完全是用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B的贷款早已经不在体内循环。
再仔细研究两家经营财务数据等一些基础信息,你会进一步发现,那些问题企业实际上是有众多蛛丝马迹可循的,其中一个关键部分就是资金需求测算。
提到资金需求测算,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想到银监会的测算公式。是的,这个看似简单的套用公式行为经常会受到我们忽视,即便算不出资金需求,也经常被以季节性临时性需求以及新增大额合同需要等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解释过去,我就想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小企业特点强调几个观点:
1、除特殊行业不适用这个公式外,如果某个企业用银监会的公式测算不出资金需求,那么,从指标测算中都会发现企业经营的一些问题。
如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比偏高,营运资金周转速度过慢。要么是因为企业报表的数据真实性存疑,要么可能是企业的某些资产中含有无效资产,因中小企业财务制度欠缺规范而未合理计提减值准备;
2、建筑工程类企业以新增大标的合同为资金需求测算根据,或者某些特殊行业如玉米收储行业、木材加工行业以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申请贷款。
这种需求测算方式本身没有问题,但在贷款方案设计(主要是还款期限安排)上必须结合回款时间做好规划,这是贷款资金封闭管理、监控回款现金流的基本要求。
借款企业不确定交易对手是否能按期回款、跟银行贷款能否按期收回一样存在风险,难道能因为一笔贷款不能打包票百分百到期收回就不去做授信业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