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存在。今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在基层调研考察,几乎每次都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内容。18日,李克强在中行上海自贸区分行考察调研时,对随行的央行行长周小川和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说,“让你们把利率压下来是挺困难的,但一定要通过改革来倒逼,让跨境的资金有效流入以后,使得国内的资金成本加快降下来,这是最好的办法。”
总理的讲话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总理对实体经济贷款利率过高是不满意的,压低利率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金融业较大的阻力;其二,通过外部低利率资本的适度冲击拉低国内利率,是市场化解决融资成本高的最好方法。
当然,通过央行人为制定低贷款利率的方法也能压低贷款利率。但这样一来,一是容易造成流动性泛滥,二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可能遭遇银行的强烈反对。所以,强制压低贷款利率不是最好的办法。
通过改革,放松过多管制,让外部低利率资金进入,冲击现有高贷款利率,进而拉低国内整个利率水平,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全新思路。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虽然银行业人士一再强调中小企业资质较差,贷款利率需要较高的风险补偿,并且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等,但毫无疑问,根本的原因在于两个管制:资本账户管制、利率的“半管制”。
两相比较,资本项目的不开放更具有决定意义。正是因为实行资本项目管制,外部极便宜的资金难以流到国内,才给了中国银行业维持高贷款利率的底气。只有开放资本项目,使资金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才能自发形成合理的资金价格。但资本项目管制毕竟是中国传统金融业立足的基石,一旦完全放开,会不会造成行业的剧烈震荡?这是管理层难以预测和担心的问题。
上海自贸区历史性地承担了这一重大决策的试验田。拿出一块地方,打开一扇窗口,冲一冲,试一试,看看资本项目放开后究竟效果如何。从实验情况看,总理对目前自贸区内的利率下降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中行上海分行行长潘岳汉说,“总体看,区内利率比区外低了18%到20%,在5%左右。但李克强认为,下降还有空间。随着改革的推进,利率还能进一步下降。”
15日,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实施意见》,俗称“上海33条”。其中核心是二(二)条,规定,“推动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按规定进入上海地区的证券和期货交易场所进行投资和交易,推进区内符合条件的个人按规定开展跨境双向投资,推动境外机构和自贸试验区注册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其中最重要的是“促进跨境资本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实现双向流动”。目标是“努力把自贸试验区建成全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度最高的试验田”。
这意味着,久拖不决的资本项目开放问题有可能在自贸区内趟出一条新路,进而扩至全国。如此,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或从根本上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