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信用贷款风险防控?新常态下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之策
目前,我国经济已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的低位运行已成事实。而在经济下行、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实体经济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所积累的问题也逐步显现,不良贷款问题加速暴露。如何在新常态下做好贷款的风险防控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农信人深思。
新常态下信贷业务的风险特征
“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四大特征,对于习惯在高增速、粗放管理、要素驱动发展模式下的实体经济来说,新常态的转变对其带来不少冲击,而金融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必将传导、影响至金融行业,从而催生金融业发展的新常态。
(一)经济增速放缓,信用风险集中暴露。
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叠加作用下,实体经济开始出现资金链紧缺、经营困难加重等情况,并出现信用风险由产能过剩行业向其他行业蔓延的趋势。今年,农信系统不良贷款有所增加,加上隐性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攀升的苗头强劲,信用风险有集中暴露迹象。
(二)利率市场化放开,流动性风险加剧。
随着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进一步放开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制度颁布,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放开已为期不远,信贷业务流动性风险的加剧也随之而来:金融机构间利率变化幅度增大,引发资金的频繁流动,加上互联网金融、股票市场分流部分存款,形成存贷比的突然变化,从而对部分银行造成流动性风险。
(三)银行业高速扩张引发操作风险。
过去十年,银行业迎来了快速扩张的黄金时代,资产规模、从业人员得到了高速增长,而金融机构却出现“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经营管理水平粗放,片面追求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风险管理水平、内控制度建设、从业人员素质远落后于业务发展水平,在新常态形势下,部分从业人员为追求高利润、高回报,频频引发操作风险。
新常态下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
面对新常态下金融行业发展的新特征,金融机构必须适时转变观念,顺势而为,准确应对新形势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提出的新挑战,从被动防范风险转为主动管理风险,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找准定位,回归三农。
长久以来,支持县域、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是农信机构的立足根基,也是农信机构享受政策倾斜的重因。凭借扎根三农、支持县域,农信机构与广袤的农村紧密连接起来,把网点、业务遍及城市与农村,更以此取得了存贷款稳居首位的成绩。近年来,随着集约化经营理念的深入、以及出于降低运营成本的考虑,不少农信机构开始将目标投向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大客户,热衷于房地产、市政工程、工业园等大额长期贷款,“垒大户”现象突出。对于农信机构而言,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农信机构是小法人,服务对象是三农、中小微企业,以小额、分散、中短期贷款为主,过分追求“垒大户”,一方面超出了自身的能力,并且形成对大户客户的高度依赖,将自身经营与客户的经营情况捆绑在一起,变主动为被动;另一方面失去了三农客户和中小微企业客户对我们的信赖和支持,失去了立足的根基。
结构调整阵痛是新常态下的一大特点,新常态形势下,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凸显,转型升级紧迫,而农业发展是现阶段我国不变的主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连续12年聚焦三农,并提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因此,作为以支农支小为重心的农信机构,在新常态形势下,更应认清形势,将服务主力回归三农,积极优化信贷投放结构、下沉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力争实现涉农贷款“一个不低于”以及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的目标。
(二)转变观念,逆势而为。
经济下行、治贷从严,新常态下的实体经济,风险更为频发,使得不少对风险把控严格的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投放更为敏感,慎防、少放甚至不放,但是,风险伴随着机遇,在此形势下,农信机构更应该认清形势、大胆作为。
首先,经济形势下行并非完全代表企业风险。当前企业不良风险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流动资金链的紧缺乃至断裂,而并非企业自身出现经营问题,只要给予企业适当的资金支持,企业仍能正常运作,反之,如果金融机构继续收紧银根,只会令情况进一步恶化,加速企业的倒闭,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今年以来,央行两次降准释放了大规模的信贷资金,而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还将继续,下半年,商业行预计将开始发力,大量信贷资金将注入实体经济,加上利率市场化的放开,利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缓释企业资金压力,因此,下半年实体经济的经营情况有望好转,发放给实体经济的贷款也有较大可能如期收回。
其次,商业银行慎放、少放贷款,有利于农信机构抢占市场。随着各大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及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的兴起,农信机构的发展也遭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业务增速放缓、市场份额减少。而商业银行慎防、少放贷款,正好为农信机构的趁机发展客户提供了一个良机。此外,作为立足县域、支持小微的农信机构,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尽力支持实体经济度过难关也是对我们的内在要求。
(三)多策并举,全面风控。
1.发展文化,培育人心。
文化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法律、规则制度难以约束的风险死角,道德文化是约束人为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以民主、高效、廉洁的信贷文化,培养“三气”、过好“三关”,促使信贷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1)身先士卒,从高层做起。通过高层的表率作用,自上而下地建立起清廉、合规、审慎、诚信的信贷文化,使广东农信的信贷文化深入人心,从而提高信贷风险防控的整体水平。
(2)以人为本,培育文化。信贷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先,信贷文化建设的意义并非通过规则制度约束员工,而在于形成一种使员工从内心认同的风气和价值观,使员工能以主人翁的觉悟,自觉从维护本机构利益的角度出发,约束自我,合规工作。
(3)积极推进“阳光工程”,促进信贷业务的健康、透明发展,培育清廉、务实的信贷文化;四是通过举办员工警示教育活动,以信贷违法案件为例,促进审慎、合规文化深入人心,使警钟长鸣;五是通过举办与信贷文化建设相关的征文、演讲、辩论赛等活动,以活动的形式促进员工对信贷文化建设的思考,巩固信贷文化地位。
2.制度梳理,正本清源。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流程是控制信贷业务风险的首道防线,只有通过建立起一整套完整流畅、行之有效的流程制度,才能保障信贷业务的最基本运行。
(1)理顺关系,梳理存量。信贷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日渐多样化,而当前的制度建设还落后于业务的发展,应及时梳理制度,更新过旧、不合时的部分,使制度流程能适应业务发展。同时,把规则制度逐步分解到相关部门或相关岗位,将制度分解到每一步,促进制度管理的精细化、流程化。
(2)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在对原有制度流程进行整理归集的基础上,根据本社实际,及时补充空缺、漏缺的制度,进一步完善现有制度流程体系,同时,坚持“制度先行”的原则,对于新产品的推出,必须先配套相关业务制度,做到一个产品一套制度,制度流程、风险管理优于产品推广。
(3)监督落实,及时反馈。加大对制度的落实执行监督力度,强化审计部门对制度总体执行情况的集中检查,并随时对专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做到“有查必究、有究必严”,将制度落实执行情况纳入部门及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使制度执行部门能有效反馈制度的存在问题及不足之处,及时完善、修正制度,促进流程的正常运作。
3.完善机制,力促长效。
在梳理制度、培育文化的基础上,完善各项机制,促进信贷风险治理的安全长效:
(1)严格落实贷款“三性”“三查”“三分离”。坚持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原则,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实施前、中、后台业务三分离,明确各岗位及业务部门的职责,使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管理机制以及分工合理、相互制衡的信贷运营管理体系,确保贷款“三性”。
(2)发展风险经理制。鼓励有条件的农信机构发展风险经理制,建立高素质专业队伍,通过深入实地的现场监测以及后台非现场监控,做好贷前风险防范以及贷后风险预警工作,提出专业风险意见,以专人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以及化解风险,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3)贷后风险预警机制以及贷后精细化管理。一是强化现场监控对风险苗头的判断,通过现场走访对借款人生产经营情况、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关键人变动情况等进行直观了解,及时发现风险苗头;二是重视非现场监控的动态监测作用,建立完善信贷风险防范的指标系统,通过财务数据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运营能力等指标,并通过账户流水动态监测借款人现金流,确定信贷风险权重和等级,及时有效识别预警信号;三是合理利用交叉检验,综合分析现场走访及后台监测结果,交叉对比、检验两者结果是否匹配,通过不同途径确认监测结果的正确性。
(4)隐性不良风险监测机制。重点关注辖内经常出现拖欠本息的风险客户,将隐性不良风险客户列入风险苗头客户处理,实行“一户一策”的专门监测,针对不同客户的风险成因及风险现状,定相应监测以及化解方案,同时落实专人跟踪、密切关注,建立隐性不良贷款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化解风险。
(5)薪酬约束与激励机制。持续推进建立绩效薪酬对信贷风险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落实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扣回制度,同时有导向地设定绩效考核指标,如将农信机构内控评价结果和绩效考核直接挂钩;通过贷款模拟利润指标,考核贷款经营效益;通过贷款收息及时率、收息完成率指标,考核贷款的清息情况;通过存款归行率指标,考核信贷客户资金回笼情况;通过新增不良贷款扣减项,考核贷款不良情况;通过个人违规积分,考核员工违规行为等。将信贷经营绩效、合规合法性、履职规范与个人薪酬、职级升迁等挂钩,强化考核,实现绩效考核对信贷业务的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