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惜贷困局 源于风险溢价难以覆盖风险
据小编了解,在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加速背景下,18家上市银行半年报已经全部披露完成,其中银行信贷变化引人注目。
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普遍上涨,其中以国有银行为例,建设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63%,较去年底的1.58%和2014年底的1.19%持续攀升;交通银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为1.54%,较去年1月-6月的1.51%略有上涨;农业银行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为2253.89亿元,不良贷款率2.4%,也持续攀升。
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指出,现在判断不良贷款到了拐点还为时尚早。目前信贷风险整体可控,但全球金融形势不确定,外部环境没有好转迹象,国内也处于政策期,信贷风险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所以说不良率何时见顶、何时出现拐点,需要进一步观察。
可见,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处置坏账仍是摆在银行面前的重要任务。在这样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最直接的难题就是信贷投放的风险控制问题。
在去产能、去杠杆,调整资产负债表时期,若商业银行惜贷,中小企业会面临抽资压贷的压力,不仅会使信贷资金重新走上空转之路,也必然会影响银行利润。但如果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信贷投放,面对中小企业不断上升的信用风险,则会进一步增加银行不良贷款。
面对这样的难题,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进退维谷。
惜贷真相
2016年7月,反映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渣打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SMEI)虽比6月小幅回升0.3个百分点至55.5%,但仍明显低于3月的57.8%和4月的58.7%,以及去年7月的57.3%(由此可排除季节因素)。
分项指数中,信用指数从4月的56.7%直降至7月的52.3%,创下2014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表明中小企业信贷环境趋紧,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困难。
相佐证的数据是,今年1月-7月的信贷数字,私人部门信贷大幅下滑,把银行惜贷一事又推到了风口浪尖。所谓私人部门,是指居民、私营企业等。对照上述央行从贷款类别上细分,个人短贷(包括经营贷、消费贷、信用卡透支等)、对公短贷(私企、中小微企业为主)代表着私人部门的信贷。
纵观2013年-2015年的1月-7月累计数字,今年显著下滑的信贷项,主要是个人短贷、对公短贷、票据融资、非银金融贷款四项。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1月-7月居民户短期贷款、非金融企业短期贷款分别为3603亿元、7652亿元,同比下降50.07%、45.5%。同时1月-7月票据融资、非银金融贷款分别为7731亿元、301亿元,同比下降31.3%、96.4%。
票据贴现,也是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工具,同时也是银行在信贷需求不足时,用来先把信贷额度“占用”下来的工具。“到有信贷需求时,再把票据转贴出去,腾出信贷额度。”国泰君安分析师王剑分析,而非银金融贷款就是银行投放给非银行金融机构(券商、保险、证金等)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