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单房贷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即将问世
据小编了解,我国首单房贷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即将问世。明天,建行发起的15.6亿元规模“建鑫2016年第二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建鑫二期”)将在银行间市场申购。这不仅开辟了银行批量“消化”不良住房抵押贷款的新渠道,也能为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它昭告国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在涵盖对公不良贷款、信用卡不良贷款、个人经营性不良贷款之后,正在向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领域延伸,而这个领域恰恰是未来可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地带。
显然,我国商业银行已充分感受到了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处置个人房贷不良资产的急迫性。中债资信ABS团队预计,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方面,从已立项情况来看,预计下半年发行总额会超过70亿。
2015年末,我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为14.18万亿,较上年末增长23.2%,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8.9个百分点,这个增速在当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无出其右。
而今年以来,从国家统计局逐月公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情况、房价涨幅以及主要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发放数据来看,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热以及局部地区不动产属性的日益资本化,正在助长我国本就快速积累的债务规模。
另一方面,有分析评论认为,自2000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M2)总额从13.5万亿增至今年6月底的149万亿,15年半间增长了10倍,而同期美国的M2只增长了1.56倍,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货币进入了房地产领域。
当然,由于中美两国经济与金融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一般不宜就M2增速和总量来简单比较。
但就一个人均GDP不足1万美元的新兴经济体而言,在京沪深等一线城市,如今局部城区的房价畸高到一名普通大学教师的年工资性收入抵不上一平方米房产的货币价值,至少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依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承担着货币发行理性使命的我国央行对日益扩大的债务规模愈发敏感,并为此推出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以取代月度贷款配额机制,便于更好地监测信贷增长。
就此,权威媒体在今年5月就发出警告,我国不能过度依赖信贷刺激来推动经济增长,必须牢牢控制债务增速。
国际清算银行(BIS)则在日前的一份研究中,称目前我国的“信贷差距”已三倍于典型的危险水平。
而“信贷差距”基准被视为观察金融危机的一个有用的早期预警指标,它衡量的是企业和家庭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和长期趋势之间的差距,从中能看出当前和历史借款规律之间的差异。
换句话说,透过这个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判断某一经济体的债务积累是否能够持续。标准普尔曾评估我国近2000家大型企业的财务状况,认为其中约有一半企业存在“高度杠杆化”现象。
尽管标准普尔报告的客观与公正性有待验证,但其风险提示意义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