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今在这里打工每天的收入是40块钱,加上每亩土地每年的流转费1100元,现在的收入比原来种地时多了好几倍。”64岁农民张同兰正和工友们一起忙着采摘新鲜的草莓。自从去年她把自家5亩多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闲不住的她开始给合作社打工,每天伺弄这些大棚里的草莓。如今看着这些饱绽绽的果实,张同兰心里别提多欢喜了。
张同兰老人只是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实施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转型的一个缩影。而其背后,则与当地农商银行的金融创新有着直接的联系。
助推合作社发展
台儿庄区位于山东省最南端,全辖6个镇街,211个村居,是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区。全区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41万亩,由于受地理条件及分散经营等多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民种地收入远远低于务工性收入,私下转包、撂荒现象较为普遍。
2011年底,枣庄市被列为全国18个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台儿庄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大胆推进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台儿庄农商银行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兴主体作为信贷投放重点,通过调查摸底、创新服务、丰富信贷品种等措施,倾力助推传统经济、小农经济向现代经济、工业经济转变。
作为受益者的台儿庄区天水有机藕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1759亩,委托经营户498户。该合作社规划种植的有机藕、花莲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观光价值。然而该合作社在成立之初,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资金,因资金不足,预定的藕种迟迟发不来。这样一来不仅造成经济损失,合作社也有可能夭折。见此情形,台儿庄农商银行伸出了援助之手,4天之内发放了60万元贷款。
“只要是符合贷款条件的合作社,一个都不会推辞,对于新申请贷款的客户,当天就会有包片客户经理上门调查,对于老客户,我们实行无缝对接,在归还贷款的次日就可贷到款。”台儿庄农商银行董事长张佰奎介绍说。
据统计,目前台儿庄区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1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6.83%,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415家,入社社员1.5万余户,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241元。
丰富信贷品种
为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搭建信贷助推合作社发展的健康平台,该行成立了专门小组,组织人员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积极与农业局、经管局等部门对接,深入镇街、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建立合作社信用档案。
同时,他们结合专业合作社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实施意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抵押、经济林权抵押、大宗农产品抵押等信贷业务,并适度降低信贷门槛,提高授信额度,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对于首次申请贷款的合作社,采取“边调查、边办贷、边规范”的做法;对于规模小的合作社抵押贷款额度偏低,无法满足合作社资金需求,适度放宽抵押限额;而对使用土地产权证抵押贷款的土地合作社,实行贷款利率较同类一般农业贷款下调50%的优惠政策,授信时间延长1-2年。
此外,该行并借鉴信用工程的做法,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及社员实施信用等级评定,并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合作社进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简化的正向激励措施。而且还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四项制度,确保合作社社员“只跑一次腿,办完所有事”。
助农增收
土地流转后,农民通过流转土地既获得了土地出让金,又通过外出务工、从事其他非农行业或到合作社务工,增加了收入,两项收入之和远远高于原来的土地经营收入。
涧头集镇民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士民介绍说,在台儿庄农商银行的扶持下,流转本村农户土地340亩,办起了家庭农场。共有入社社员120户,入社前农户每亩土地总收入2000元左右,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除去一切费用,亩均净收入1000元左右;入社后,社员每亩地可从合作社拿到1200元的保底分红收入。目前社员可以外出打工,可以做来料加工,也可以到合作社打工,仅工资性收入比入社前人均增加1万元。
据统计,目前台儿庄农商银行仅发放土地流转贷款达到5371万元,支持像涧头集镇民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土地流转合作社129家,其中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6家,500亩以上26家,200亩以上67家。
“农商银行的根基在农村,只有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农商银行才能够做大做强,实现多赢。”张佰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