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老铁们都被突如其来金融监管政策打乱了自己的资金计划,表面上看针对现金贷的监管是针对的机构,实际上深受其害的还是断了资金链被强制上岸的诸位现金贷用户。
最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平台套路用户,还款就不再续贷,好不容易,有几个良心平台放水,一波用户涌过去,总会有很多人瞬间懵B了——综合评分不足——瞬间:fuck——shit——碧池——顶呢个老母嘿啊——各种怒火外涌,然后又只好默默删了软件,悄悄的找起了高炮。。。。
正规金融机构的“评分不足”也好理解,毕竟资质要求高嘛,资质好谁还找这些垃圾网贷,问题关键是,就这些垃圾网贷居然也搞个“综合评分不足”,拒贷的平台自然不会理解借贷人的燃眉之急,那么这个所谓的综合评分不足,对于小贷来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这个我们可以细细道来。
啥是综合评分不足?
对于任何一个有风险控制环节部门的平台来说,第一要素是把可能还不起款,或者有逾期风险的借贷人筛选出来,这里边提现的因素可能包括:身份,背景,人脉关系,收入,支出,购物习惯,地域位置,职位,性格,习惯,负债,消费频率,学历,信用历史,贷款记录等诸多维度的因素,将这些所有因素分列排序,形成一个逻辑判定:比如人脉关系弱的人,具备一定自闭或刻意作弊思想风险;收入明显较低则有还不起款的风险等等,不同的金融机构做的每个维度判定结果也各不相同,最终将每个内容汇集在一起,做一个综合评估,这最后的结果就是综合评分。
综合评分不足的因素是什么?
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真实的资料是必定的,尤其在目前大数据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核实借款人在网络遗留的信息,通过蛛丝马迹的自动化计算对比,可以过滤出有意向或者存在欺诈,骗贷意向的人:比如骗贷黑产,逾期黑名单,虚假资料历史记录等。
通常造成评分不足的主要三个因素:一个是过往填写资料与现在填写资料差异较大,比如工作单位,地点,甚至电话等。另一方面是较为频繁的短期借贷行为记录太多,记录越多,意味着风险越大,评分就越不足;最后一个则最为重要:人行征信,通常这一项具有一票否决权,直接判生死,所以,珍惜征信,还是很有必要的。
要肿么做才能避免再出现评分不足的悲剧?
通常排除掉个人征信资质较差的因素之外,特别重要的就是短期内大量申请记录及负债率,其实这本身就是个悖论,就是因为缺乏资金才有负债率,才会去申请,但是往往又导致记录累累反而下不了款。
1、申请过于频繁:想要避免此项的记录,其实还在于你的心,因为急于找钱,到处申请;因为急,容易听从网上不良奸商中介的忽悠弄虚造假;因为急不惜孤注一掷,四处作弊,寻求浮水稻草,到最后反而害了自己,难以上岸。
2、负债率:本身信贷类的就是高风险,空手无凭,一纸合约,世人皆苦难,只为钱忙碌,所有人拼死拼活追逐的东西,一些无实际价值变现的文字数据资料就换到了真金白银,任你做债主也只会更上心,只怕收不回来,纵使商业图利,但自身的高负债历史,恐怕撑不起未来,前提是,没有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金矿,坐吃山空,苦等输血。毕竟大数据不是菜。锦上添花,釜底抽薪的事倒是金融领域服务商们的传世真理。
3、提高硬资质:通常财力是最硬的,不过财力好还贷款干嘛,肯定不鸟金融机构啊,所以金融机构通常以判定你是否有足够稳定资质支撑起你未来还款的压力,比如:稳定工作;而能证明稳定工作的不外乎:工作证明,收入证明,工资流水,社保,公积金。其中前两项常被作弊的因素,后三项则作为大部分平台唯一性的依据,故而,稳定的工作,或者满足以上三项的内容,都对自己资质提升及贷款成功有巨大帮助,在征信资质较好情况下,有这三项资质,对大部分贷款机构来说,是有超级杀伤力的,他们巴不得捧着银子塞你手里,如果你是马云那样的主儿,金融机构就差见面就喊——马大爷,快来贷款吧——没有你,我们活不下去啊——(嗯,嗯,开个玩笑,实情其实也差不多这样,一幅嫌贫爱富的嘴脸)
所以,我们的建议:
保持工作稳定,一家优质或资质健全的公司,是您的保障也是金融机构对您的判断依据之一
不要频繁乱借贷,在您不懂贷款行情前,不要轻易听从别人建议,起码要自己查询并彻底了解原理,或者该行为对自己不会造成潜在或直接伤害。
拒绝违约,做一个诚信面对债务的人,再苦再难,自己当初做的决定都要坚持,扛的起,站的正。
如果实在找不到借钱方案,找不到下款路径,资质不好,怎么办?潮钱网号了解下吧——众多新贷款产品的详细传送门及讲解,信用卡代还,甚至贷款资质养成等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