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泰国最大石化炼油企业PTT Global Chemical做了一件按西方标准衡量可谓非常普通的事:发行了价值10亿美元的债券。与此同时,印尼城镇地产开发商Jababeka也以类似方式发行了价值1.75亿美元的债券。中国房地产开发商SOHO中国通过发行两批美元票据融资了10亿美元。
上述事件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这三家企业都是首次利用债市融资。今年以来,亚洲各地的企业都在发债融资。这使得2012年成为亚洲债市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一年,其规模相比2011年激增了44%。但维持这一势头以及维持亚洲经济增速需要深化区域合作,以实现发行程序的标准化。
多年来,西方银行家一直呼吁亚洲资本市场应转变重心,从主要依靠贷款融资向主要依靠发债融资转移,不过这些倡议都石沉大海。过去,亚洲企业都是靠和银行建立起的长期关系获得信贷,它们没有理由改变这样的做法。
但世界在不断变化。2012年亚洲债市规模的急剧增长不仅仅是一次性事件。实际上,这里出现了两种结构性调整。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债券发行将成为新常态。首先,企业不能再依赖欧洲银行的贷款。这些银行从亚洲撤出的局面近期可能不会逆转。
其次,《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这些旨在让银行更安全的全球银行业新法规要求金融机构持有更多资本。这样一来,金融机构便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筹集更多资本,要么减少放贷。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投资者对银行股的需求处于低位,很多银行正在减缓放贷速度也并不出人意料,西方银行尤其如此。这意味着银行贷款仍将增加,但增速会有所放慢。渣打银行认为,即使亚洲银行增加股本以扩大放贷规模,银行提供给企业的贷款年增长率仍将从过去10年的18%降至未来五年的8%。虽然我们认为企业信贷需求也将同样放缓,但我们仍预计银行所能提供的信贷与企业增长所需的信贷之间将出现巨大缺口。亚洲公司将不得不寻找其它融资来源填补这个缺口。
为堵住缺口,亚洲的企业债市场需要快速扩张。我们预计到2017年,亚洲公司债市场将增加两倍,达到逾10万亿美元的规模。这将是一个惊人的转型,其中债券融资将占到企业融资组合的40%,高于目前25%的比例。
关于10万亿美元的债市规模,这里有个问题:亚洲到时能准备好吗?
亚洲企业在发债融资方面如今确实是越来越驾轻就熟。与发债相关的信息披露水平也已不再是约束因素。不过,未来几年亚洲企业将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债市仍是个未知数。
银行须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帮助亚洲公司熟悉债券融资过程,并且帮助它们建立与本地区和全球投资者的关系。这些投资者对有机会购买更多亚洲公司发行的债券无疑是愿意的,因为这是让投资产品多元化的一种方式,可以减少对经济增长迟缓的西方的依赖。
可以说,亚洲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协调该地区无组织的市场基础设施。在亚洲发行的债券中,约有五分之一是以美元计价,通过全球最大证券托管机构欧洲结算系统(Euroclear)结算,并且受益于遵循英美或新加坡法律的标准文件。但在以亚洲本地区货币计价的大得多的债券市场上,投资者要面临14种形形色色的货币、12个评级机构、20个结算系统和14套法律制度。
上述差异中,有一些解决起来需要多年时间。但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也是最有可能对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的方式)就是建立统一的、与欧洲市场类似的结算和交割平台。
以前也有过试图简化结算和文件程序的努力,但都缺乏广泛支持。不过令人鼓舞的是,市场参与者目前正为各行业平台重新创造动力。监管者和银行家已表示,他们可就共同基础设施问题开始达成一致。有些银行已开始推出适用于亚洲地区的债券结算系统。建立一个全面、协调的泛亚洲结算平台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亚洲企业应成功转型至更多依赖债市融资,此举非常关键,而且不仅仅对亚洲本身来说是这样。预计西方经济体复苏前景疲弱的情况至少还会再持续几年,所以亚洲仍将是带动全球增长的引擎。但这取决于公司是否能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换句话说,若没有足够的信贷,亚洲将无法维持帮助该地区成为“经济发动机”的高增长,而且它也将不再是西方经济体的救星。因此,亚洲公司债市场发展状况与所有人的利益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