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小微企业自身经营条件局限,制约了贷款。多数小微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营前景不明朗,银行怕贷;一些小微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故意拖欠贷款或赖债,银行惧贷;多数小微企业缺乏可供抵押固定资产,银行难贷;财务制度不健全,无法判断风险,银行忌贷;一些小微企业疏与银行沟通,不谙相关信贷政策,银行延贷。
其次,银行信贷观念及信贷创新局限,抑制了贷款。一是银行思维惯性造成信贷经营上的“身份观念”,重国企轻私企;为减少管理难度和成本,将信贷重心向大中企业倾斜,冷落小微企业,使许多小微贷胎死腹中。二是信贷管理体制前瞻性不够,造成信贷问责机制不科学,信贷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等,抑制了信贷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小微贷裹足不前。三是小微贷产品创新不够,沿用传统大企业担保抵押信贷模式,缺乏适合小微企业经营活、融资需求多样化的特性,人为地提高了小微贷门槛,造成小微贷搁浅。四是服务意识缺位,没有主动寻找客户;甚至存在衙门拖拉作风,造成小微贷程序繁杂、审批时间缓慢,导致大量小微贷流产。
最后,政策体系局限也遏制了贷款投放。一是政策扶持体系残缺不全,中央政府虽颁布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若干信贷、财税政策,但地方政府配套措施缺位,使各种优惠政策无法兑现,小微贷效果难显现。二是信用担保体系一片空白,全市尚未成立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虽有几家民营担保公司但费率过高,小微企业拒绝担保,小微贷落地生根难。三是风险补偿体系千呼万唤不出面,全市至今尚未形成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使担保机构资金放大功能和信用能力受到极大钳制。四是融资服务体系仍为“空中楼阁”。全市至今未建成信息灵敏、功能齐全的政企、银企对话平台,造成银行难放贷和小微企业难贷款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