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化之后,消费贷何去何从?清华大学发布的《2016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预测,未来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超10万亿元。消费贷款的巨大市场空间,使得其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网贷公司、互联网企业谋求弯道超车的跳板,传统商业银行同样也将其视为必争之地。
无论是中行、建行等近日推出的校园贷,还是兴业等推出的消费贷款产品,线上化、无抵押、无担保、极速放款已成为标配。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巨头的频频联姻刚刚启幕,未来合作的互联网场景金融之路充满想象空间。
线上化+风控前置成标配
消费贷款产品线上化成为客户的一大需求。广发银行日前进行的“中国个人消费性贷款调研”显示,七成客户希望能在一周内拿到贷款,3万元至20万元单笔信贷金额可满足80%以上消费信用贷款客户的需求。同时,互联网模式成为高效信贷审批平台的最佳选择,77%的个人客户首选网络渠道获取消费信贷产品信息,而偏好网络信贷申请方式的客户比例正在急剧增加。
事实上,线上化也成了目前商业银行消费贷的标配。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工行、建行、招行、浦发、兴业等多家银行都已推出了个人消费贷款的互联网产品,其共有的特征就是客户可以通过网银、手机银行、微信平台等互联网渠道申请贷款,在线提交申请后,马上就能获知贷款预批额度,并且很快获得放款。
而在线上化之后,由于自助信用贷款的属性,如何风控也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一大考验。从多家银行的做法来看,把风控放在前端,白名单制授信成为普遍选择。
工行今年正式发布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产品“融e借”就是采用白名单制授信,即只有条件符合的优质客户,才能查询到可贷款额度和申请贷款。中国银行的“中银E贷”也是仅向特邀客户开放。此外,兴业银行“兴闪贷”也是通过设定多维度筛选条件,根据存量白名单客户的资产、信用记录、履约能力、已有抵押物状态等综合信息预审批、预授信,并主动挖掘客户的产品使用意向,实现批量作业。
联姻+场景化是趋势
除了升级自身的产品,跨界借力,产品向场景化延伸已是商业银行发力消费金融可预见的趋势。
“商业银行不可能每个领域都具备竞争优势,在不太具备竞争优势的地方不妨让出一部分,集中精力在自己最具有竞争力的那部分,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要学会借力。” 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近日公开表示。
银行最有优势的无疑是资金,是大量客户的沉淀。张健华认为,银行目前的首要问题是对已有的客户进行深入挖掘,做好数据分析。其次,在立足于自身的同时,与其他公司一起合作共赢。
“如果对技术比较慎重,就可以和技术公司合作;对场景系统对接不熟悉,也可以请专门的对接公司。总之,要充分借力,通过和互联网公司以及金融同业机构的合作,去做大市场。”张健华表示。
事实上,华夏银行近日刚刚牵手腾讯,而不仅仅是中小银行,面对消费贷这块巨大的蛋糕,大型商业银行同样无法置身事外。四家大型银行近期掀起了一轮与互联网巨头的联姻浪潮,工、农、中、建分别与京东、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达成合作,消费金融都是他们联姻重要的合作领域。
“以前的金融业务是无场景的模式。商业银行下一步做消费金融的方向一定是走出去,在场景上做一定的探索,购物、家装、旅游、教育都是我们的目标场景,跨界合作非常重要。”中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王海霞表示。
行业未来还看大数据风控
如果说风险管理是消费金融最核心的竞争力,那么数据本身就是风险管理的生命线。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消费金融整个业态而言,下一步的发展亟须加强对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实现大数据风控与消费金融的融合。
“金融行业是一个数据密集型行业,无论是传统的线下业务还是新型的线上业务,竞争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数据。现在的消费金融服务商都累积了大量的线上、线下数据,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人征信数据的不足,用好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了解客户、挖掘客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和信用风险管理。”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表示。
平安银行零售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张慎认为:“目前已进入数据大爆发的时代,各种新的数据公司层出不穷,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新的非结构化的数据、非金融类的数据也开始在金融领域应用。在目前背景下,消费金融要服务的客户群非常广泛,银行非常欢迎新的数据源的出现帮助银行填补新的空白,对一些没有覆盖到的人群提供风险的评价依据。”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大数据应用所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个人信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到金融服务中,常出现过度采集、不当加工,甚至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侵权和诈骗活动时有发生。
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对此表示,在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亟须建立征信平台系统。
卡宝宝网(http://www.cardbaobao.com)为您提供更多贷款资讯、贷款机构、房贷、车贷等相关攻略,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贷款的内容,请继续关注卡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