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云南、山东等多地出现县乡政府向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借资”事件。在带有行政摊派融资的背后,是地方财政步入“贷款-城建-卖地-还贷-城建”的“怪圈”。今年9月,江苏省大丰市新丰镇也向内部职工传达一项融资任务:正科级60万元,副科级20万元,普通职工5万元,上不封顶。
政府借贷需谨慎
与收取“过头税”可能带来的危害一样,政府公开向社会集资,特别是向企业借贷,本应作为管理部门的政府,不可避免将与企业产生经济上的纠葛。
政府不惜以被纳税人赋予的公信担保向企业借贷,这对于一个正常而公平的市场环境的养成,实在是弊端很大。表面上,政府通过融资,可能暂时“渡过难关”,但从长远看,这一连串关系可能蕴藏的权力寻租空间和对当地经济环境的影响却是长远性的。
摊派式融资是权力的不当逾矩
在稳增长的压力之下,各地不是去千方百计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是陷入到短平快的地产刺激经济的惯性怪圈之中。因此,很多地方在老的项目未消化之时,又掀起建新城、新区的热潮。政府前期需投入大量配套设施,所需资金一方面通过银行贷款,银行贷不到资金,面向社会融资成为不二选择。
但属于市场行为的融资,变成了政治任务的摊派,这很不正常。一方面,权力对市场杠杆的武断耍弄,必然遭致市场的反弹和报复,各地能收获光鲜的政绩工程和暂时的GDP增长,却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房地产项目空置、房市有价无市泡沫重来。另外,高息融资的风险,必然陷入高利贷怪圈,温州的民间融资短路和鄂尔多斯民间融资崩盘,就是前车之鉴。
无异于饮鸩止渴
据媒体报道,近期一些省份出现县乡政府向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借资”事件,允诺的年息高达12%至18%不等。
借了钱总是要还的,人们最为关心的是,政府以如此高额的利率借钱,到时候拿什么还本付息?对此,各地政府似乎信心满满依靠“土地财政”还钱。可问题是,你怎么知道土地价格一定能抬高?
16年前,为了修建新长铁路,盐城市向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借资1亿元,这笔集资款直到今年仍分文未还。殷鉴不远,就在身边,不夸张地说,地方政府高息融资无异于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