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报表季,银行都会忙。不仅忙着汇总各项业务数据,也忙着“装点”报表。
银行们面对着同业之间的竞争和股东们的虎视眈眈,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不良贷款情况在同行中排名靠后,影响投资人或是储户的信心;在一些银行内部,还存在着分行向总行上报财务数据时“美化”业绩的冲动。而恰恰不良率,是当下最敏感的一个数据,也是相对具有“调节”空间的一个数据。
银行“调节”不良数据的办法,除了较为常见的借新还旧、贷款重组、甚至在续贷中给以“利息本金化”等技术操作外,还有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就是借个通道让不良资产暂时“出表”,或干脆由外部企业“兜走”。
某股份制银行分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第一种做法,是寻求一些大型企业充当通道角色。他举了一个例子。
简化版的操作逻辑是这样的:A企业产生了1亿元不良贷款,实际化解无望,为了隐匿这笔不良贷款,该分行找到了有2年期2亿元信贷需求的B企业,并贷给了B企业2.9亿元。在利率安排上,B企业本该为贷款承担的综合成本是年化9%,但银行将其降至4%,亦即就B企业实际使用的2亿资金而言,其资金成本两年来计下降了2000万元,相当于银行一次性让利2000万元给B企业。
B企业接下来需要做的是,第一,取1000万元给A企业,还上银行贷款,这样A企业在账面上形成了“压缩贷款本金”的假象,这样银行就有了合规了理由为A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第二,A企业还有在银行这里600万左右的欠息,也需要B企业替A企业还上。
这样一来,银行允许A企业再借9000万元以还上旧有贷款。这笔贷款亦从“后三类”里解放出来,变成了一笔正常类、或顶多“关注类”贷款,不属于不良贷款。
但实际上A企业已经是僵尸企业,这比贷款很快又要付利息,A企业一旦还不上利息,撑死了90天后贷款又会跌入“后三类”变成不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企业需要在银行的安排下再“出马”,用银行此前多贷给他的9000万元贷款,去收购A企业的这笔债权,并用银行在利息计算里“让利”部分的余下400万元左右的资金,为这笔贷款再付一段时间的利息。而银行私底下也需要和B企业约定到期债权“回购”方面的安排。B企业实际上也是一个通道。
这种依托通道“出表”的办法,在报表季不仅可以用来为银行“藏不良”,还可以用来“控限额”。比如一些房地产类贷款、平台类贷款、或银票占授信比例超过了一定上限,都可以找通道方代持。
愿意充当“通道”的不止贷款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上述信贷管理部总经理表示,其所在分行接触过的通道方就包括大型国企、上市公司、信托公司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下称“AMC”),在“控限额”方面,代持机构还可包括银行同业。
除了借企业当“通道”外,如第一财经相关报道《 钢贸坏账后遗症:接盘侠讨债讨贷两头空》中所提及,一些缺贷企业也会为了提前锁定授信额度,甘愿“买”走银行的不良资产包。
而更为“激进”的做法,是被银行称作“债务人置换”的化解手段。据另一家擅长中小企业业务的股份制银行的一名支行长表示,对于已经或即将发生逾期的贷款客户,该行还操作“贷款调包”,即,将抵押物和债务全部转移给资产状况相对稳定的第三方,并对其新增授信,由其借款还贷。
所幸,这样的猫腻并未逃过监管的法眼,银监会近年来也在多举措并施,缩窄银行的腾挪空间,夯实不良贷款数据的真实性。以银监会一年前下发的《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的通知》为例,就要求AMC在开展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业务中,禁止为金融机构规避资产质量监管提供通道;不得设置回购条款或与转让方私下签署兜底协议等方式使得不良资产只是名义出表。
据银监会数据,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与去年末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