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只要看一眼驻扎在各大高校门口繁忙的快递公司网点,就会知道象牙塔的高墙也难以阻挡物欲横流世界的侵蚀。年轻人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强。一旦面对心仪的宝贝,爸妈给的钱不够,自己不好意思和同学借,做兼职一点点攒钱又太慢。怎么办?一些大学生开始寻求信贷消费机构的帮助。遇到想买的产品或其他用钱需求,在此类机构进行分期贷款就可以很快实现愿望,然后每个月偿还一部分本金和利息即可。大学生信贷消费机构的繁荣,究竟是助长了在校生的攀比风气,还是帮助年轻人用未来的钱投资现在的自己?莘莘学子们申请信贷消费都用来干什么呢?
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快速增长
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正步入一个急速扩张的时期。艾瑞咨询近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预计,2017年,学生消费金融市场将突破1000亿元交易规模。
《报告》指出,从2012年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2015年达到了3647万人。庞大的人口基数也奠定了大学生市场千亿级的消费规模,2016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达到4524亿,同比增长4.7%,并呈增长趋势。但是大学生消费市场和成年人市场不同,他们每月的生活费几乎等同于可消费金额,而且由于存在饭费等必须的开支,尽管市场规模比较大,可是在传统消费观念环境中消费信贷能渗透的领域并不多。然而随着电商消费的刺激,生活品质的提高,场景的不断丰富,大学生消费与社会消费间的差距逐渐消失。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对大学生的授信做得并不够好,能够给予大学生提供信贷的机构非常少。因此许多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将大学生消费信贷看做一片蓝海。
2015年,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同比增长746.7%,远高于整体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的增速。大学生作为长期被传统金融忽视的群体,其强烈的信贷消费需求终于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到来的时刻释放了出来,而大学生消费金融的爆发式增长也带动了整体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生活费也水涨船高。零花钱的增多不仅使大学生群体的信贷还款能力增强,同时还刺激了他们花钱以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欲望。
大学生借钱都干啥?
既然是用未来的资金投资现在的自己,那么在大学生眼中,哪些领域最值得超前消费呢?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消费场景极其丰富,目前以3C电子产品与品牌服饰为主的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已经延伸至教育、旅游、美容、游戏等各个细分市场。
近年来网红经济大热,“不让颜值输在起跑线”等价值观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这带动了医疗美容市场在大学生消费分期细分领域强势崛起。医疗美容的低龄化决定了消费者有分期消费的金融需求。据统计,18至30岁的整形美容群体占比超过60%,除去刚步入职场的年轻白领,校园学生成为医疗美容的主力军。尽管这部分年轻人的尝新和消费观念超前,爱美需求强烈,但是他们的消费能力还是有限。割双眼皮、隆鼻、缩下巴、打水光针,整形手术平均消费1万元以上的价位,让尚未步入社会的学生群体捉襟见肘。而与学驾照、学外语等“合理”需求相比,“整容”的理由又难以向父母和亲人启齿,为了不错失变美的最佳时机,分期消费就成为大学生们的最佳选择。
另一方面,医疗美容以女性群体为主,而女性的还款表现好于男性。因此消费信贷机构也乐于与美容机构合作,开展针对医疗美容领域的消费信贷业务。数据表明,女性做事更谨慎,在借贷行为中更加谨慎,违约率远低于男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信贷机构的借贷风险。同时,女性的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容易以医疗美容为起点,进一步挖掘女性在消费金融上的潜力和机会。
远离“有毒”的非法校园贷
虽然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旺盛,但他们既无稳定收入来源,又缺失信用记录,所以传统金融机构一直将其视为高风险群体而不愿为其授信。于是一些不需要审批的非法“校园贷”平台趁虚而入,野蛮生长,高利贷、“裸条”、暴力催收等乱象丛生。一些校园贷平台放贷时会要求大学生提供一定价值的物品进行抵押,比如要收取学生的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有些甚至以学生裸照作为抵押。一旦学生不能按时还贷,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园秩序造成重大危害。
今年4月,在福建省泉州城东一高校旁的某宾馆,厦门华厦学院大二在校女学生如梦(化名),因兼职做微商亏本,卷入校园贷,不堪还债压力和催债电话骚扰,选择自杀。据如梦好友回忆,如梦曾向她提起,如果还不上钱,放贷人可能会给如梦的老师和同学寄花圈。去年3月,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当无力偿还时跳楼自杀。另有一些校园金融借贷平台,头顶“资助困难大学生”、“支持大学生微创业”等名义给学生借款,实际上却“挂羊头卖狗肉”。当在校生实在没有能力还款时,他们就威逼利诱,结果欠款大学生变成了这些平台的“下线”,通过微信、QQ、贴吧等多种渠道,向身边的同学推荐此类贷款。
“几千块钱短短两年变成两三万,一两万块钱两三年之后变成十几万,这能是简单的经济纠纷吗?”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近日表示,很多“校园贷”实际上是利用学生年幼、社会经验不丰富的弱点,采取欺骗手段形成的经济关系。
“正规军”能挤走“游击队”吗?
2009年7月,银监会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要求银行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向已满18周岁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发卡时须落实具有偿还能力的第二还款来源。自此以后,大部分银行基本停止了推出学生信用卡。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让正规金融机构进入校园,开展正常的消费信贷业务,一起对用户进行市场教育、信用安全教育,才能把不良网贷、非法高利贷彻底赶出校园。
5月17日,两家国有大行宣布进军校园贷领域。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发布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信用贷款平台——“金蜜蜂校园快贷”。同日,中国银行对外发布消息称,推出“中银E贷校园贷”,目标是为高校学生打造小额信用循环贷款。从两家银行提供的产品来看,建行提供的贷款产品授信额度在1000元到5万元之间,第一笔授信1000-5000元,年化利率仅为5.6%,远低于信用卡以及P2P的信用贷款利率。中行提供的产品贷款上限是8000元,中行方面表示贷款具有普惠性质,此外还提供还款宽限期服务,宽限期内只还息不还本。在业务模式上,中行采用高校深度合作模式,由高校和银行共同审核学生借贷需求。
卡宝宝小编建议,“正规军”接手校园贷固然是好事,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欲望还是应该适当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