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小微战略”临考 高风险下如何保收益?
2012-11-02
深圳,东门海鲜市场。
陈氏夫妇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干货店,当记者跟随招行的客户经理张明(化名)来到店里时,老板正忙着盘点货物。这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十几平方米的店铺里摆满了鱼翅、鲍鱼、辽参等高档食材。
开店这十几年来,陈老板一直没有从银行贷过款。沿袭了潮汕特有的精明和谨慎,他坚持“有多少钱,做多大事”。尤其,对于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办贷款这件事,他一直颇为抵触。
原本就是招行零售客户的陈老板,在一次去网点办业务时得知招行有“免担保、免抵押”的贷款产品后,终于决定试一试。“反正也没有什么损失。”他如是描述申请贷款的初衷。
电话申请、预约时间、上门办理、填表、拍照、签合同,这一切的流程在24小时内就能全部完成。而至此,张明的工作基本已经完成,剩下的审贷、放贷都将交由“后台”统一处理。
换做几年前,很难想象一家大银行会对陈老板这样的小客户提供如此周到的“上门”服务。但如今,在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之下,这些信用良好的小微“潜力股”已经转而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
日前,央行发布《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企业贷款增加3.86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势迅猛,前三季增加1.35万亿元,占同期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35%,比1~8月的占比高0.6个百分点。
标准化流程降成本
银行掉转方向做小微,不只是对客户定位和经营思路的转变,更是对管理体制、经营流程、业务模式、绩效考核等自上而下的重新调整。
在招行行长马蔚华看来,小微企业是考验银行能否转变观念、成功转型的一个难题。而在内部,他更是将小微业务放在了撬动招行“二次转型”的战略高度。
目前,国内银行纷纷将战略重点转为小微业务,但各家银行的做法各有不同。而擅长于零售业务的招行就正试图把小微贷款业务纳入其成熟的零售体系当中,并形成独立的一套模式。
“发展小微业务需要通过批量化、标准化来实现低成本,通过‘小额分散’来实现低风险。” 招行总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助理赵晓君如此简析招行的微贷思路。
她认为,“小微业务要快速发展,必须选择‘跑马圈地’式的经营方式,无论是从风险收益角度,还是成本覆盖角度,小微业务都必须快速做到一个量,达到规模效应。”
因此,在具体操作上,招行单独成立了小微贷款审批中心,计划将全国的小微贷款审批权上收至该中心,尽可能简化“前端”作业流程、缩短审贷时间,并在标准化、集约化管理的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风险的作用。
多道“防火墙”控风险
尽管对于商业银行业务“下沉”的趋势已有共识,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宏观经济下行、小微贷款不良反弹的大环境下,要让商业银行“倾全行之力”来改变业务方向还是一件困难且危险的事。
事实上,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
招行三季报显示,截至2012年9月末,招行境内机构发放的小微贷款余额为4172.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21.42亿元;占本公司贷款总额的24.57%,比上年末提高3.3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0.90%,比上年末提高0.19个百分点。
对于外界的担忧,赵晓君表示,从目前运营的情况来看,小微贷款的收益非常可观,尽管不良率有所反弹,但仍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但她也指出,对一个零售的产品而言,半年的运营期太短,很难去断定它的好坏。所以当前,招行所关注的是该模式本身是否可行,是否适应招行的特点,适应小微的发展。“如果在当前经济尚未企稳、银行利润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该模式仍能够保证盈利且不出风险,那才是真正成功的。”
据了解,在风险防控上,招行已经设置了多道“风险防火墙”。
首先,借助招行庞大的“零售”客户群体优势,小微企业客户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招行自有的“存量”客户,这样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挖掘客户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这部分客户多年来在招行的信用记录自然成了监测风险的第一道关卡。
其次,通过反复调整、检测后的微贷模板,以及标准化的审贷流程则是另一道“防火墙”。据了解,该微贷模板是在参考国外银行的微贷模式,并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
赵晓君表示,招行会根据运营的情况和各地的反馈不断地对这个微贷模板进行一定的调整,而这永远是一个变动的过程。
由于招行的小微贷款采用了“一次授信、循环使用,以及按天计息、随借随还”的模式,管控资金的流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赵晓君表示,小微企业主在提交贷款申请的同时就要提交其交易对手的账户信息,贷款只能定向支付给交易对手的账户。
“交易对手的账户已经提前在系统上设置好,客户是无法大量提现,或者将这笔贷款打入其他账户。”赵晓君表示,一旦后台发觉异样,这笔贷款会立即停用。
将贷款的受托与支付一体化,不仅加强了对用途的管控,同时也可以降低成本。
下一篇:传多地上调首套房贷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