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银行业本身基本处于数据真空期,但是不断上涨的房价和分外扎眼的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还是刺痛着市场的神经。银行在房地产这一单一产业上饮鸩止渴般地加杠杆,既显示整个行业的无奈,也令市场分外担忧。在实体经济疲软、过剩产能行业债务违约不断暴露的背景下,房贷只能成为银行唯一的慰藉。与此同时,各国银行的坏消息纷至沓来,让国内银行业也笼罩在一片风声鹤唳的氛围中。
在经济下行趋势并未好转的背景下,三季度规模增速和息差的持续下行对银行的营收同比增速仍会造成较大压力,而资产质量压力小幅改善带动信贷成本增幅减弱使得拨备对利润的负面影响边际改善,对净利润增速的下行起到一定程度的减缓作用。
银行个体分化加剧
银监会数据显示,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8月末为13%,较6月末下降0.7个百分点,下降最明显的是股份制银行,同比增速较6月末下降2.8个百分点。从2016年二季度开始,银行体系的资产投放就趋于收敛;从前三个季度来看,虽然个人按揭贷款的增长始终保持较高增速,但由于企业端融资需求的匮乏,在一季度项目类贷款集中投放之后,银行对公贷款的增长乏力拖累了整体规模的增长。因此,从规模上看,三季度银行规模增速仍将延续二季度的下行趋势。
贷款重定价负面影响的逐渐消除,使得银行息差收窄的压力得到缓释。在目前“资产荒”的背景下,银行对优质资产的竞争仍将使得资产端收益率下行速度快于负债端。平安证券推测,三季度银行息差的收窄幅度在3-5个BP。
虽然银行三季度手续费收入增长将保持稳定,但增速将小幅下行,主要受2015年同期资本市场相关收入贡献度较高抬高基数因素的影响。银行刷卡手续费率的调降在三季度实施,传统银行卡业务占比较高的国有大行受影响的程度将大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个体间手续费收入增速的差异将会加大。根据平安证券的预计,2016年零售业务提升较快的浦发银行以及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三家城商行的手续费表现将更为亮眼,增幅在40%-50%,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增速约为20%,国有大行的手续费增速则在5%左右。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对于成本的管控力度持续提升,银行通过降低平均薪酬涨幅、增加网络、手机、电子机具对于人工的替代、拓展社区、小微网点等方式控制成本,取得了较好成本管控成果,2016年二季度,银行业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将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至28%。
二季度单季,银行业不良净生成率年化达到107BP,环比一季度下行12BP,不良生成速度有所放缓。考虑到一般三季度并非银行集中确认不良的时点,银行不良生成率的改善在三季度有望持续,预计三季度单季年化约为105BP。
值得关注的是,不良生成速度的放缓并不意味着银行资产质量的警报已经解除,在目前经济持续探底的背景下,银行不良仍将长期处于上升通道之中。目前银行板块估值仍维持在相对低位,随着过剩产能改革引发的债务违约问题的加速暴露,银行资产质量将一直考验着估值这根脆弱的神经。
根据平安证券预计,三季度银行信用成本为1.15%,比二季度的1.21%略有下降,与2015年同期的1.11%基本持平。受益于不良生成速度的放缓,行业拨备计提的压力有所缓释,但从个体来看,除农行外的大行以及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民生、光大的拨备覆盖率相对较低,未来仍需持续维持高水平的计提。
作为强顺周期的行业,中国银行业开启了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转型之路。互联网化和高科技的应用使得银行标准化业务不断向后台集约,而日益增长的财富又为财富管理类的定制化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非息收入占比、资产质量真实性等方面考量,股份制银行应该远胜同行,而在成长空间和拨备覆盖率方面则是城商行胜出。从长期投资的角度考虑,在议价能力、风控水平和业务扩展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股份制银行,是在低利率和“资产荒”叠加背景下震荡市的稳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