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负债率已经连续五年攀升,截止到2016年6月份,最新的商业银行负债率已经高达1.75%,不良贷款余额14373亿。
贷款可分为正常贷款,关注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其中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被列入不良贷款。
关注类贷款介于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之间,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
截止到2016年6月30号,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1.55%,不良贷款1963.03亿元,其中次级贷款988.28亿元,可疑类贷款773.88亿元,损失类贷款200.87亿元。
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1.63%,不良贷款1819.49亿元,其中次级贷款858.42亿,可疑类贷款818.13亿元,损失类贷款142.94亿元。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四大国有银行中是最高的,高达2.4%,不良贷款2253.89亿元,其中次级贷款503.37亿元,可疑类贷款1559.71亿元,损失类贷款190.81亿元。
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1.47%,不良贷款1429.42亿元,其中次级类不良贷款699.39亿元,可疑类贷款409.68亿元,损失类贷款320.35亿元。
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来看,近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不良贷款余额屡创新高。如果再加上巨额关注类贷款,中国商业银行坏账率目前的数值是被严重低估的。
今年4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专门章节讨论我国企业部门的债务问题。IMF使用“在险债务”这一概念衡量我国企业的债务负担,测算我国银行业公司贷款损失的规模约在7560亿美元(5.1万亿元),相当于GDP的7%,不良贷款率15.5%。
从行业来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是不良贷款爆发的重灾区。以农业银行为例,批发和零售业坏账率高达12.31%,制造业坏账率5.45%。
从区域来看,不同的银行,高坏账率分布的区域不一样。总体而言,全国所有地区的不良贷款率上升普遍较快。
不良贷款持续走高,关注类贷款同样一路攀升,不良率逼近警戒线。
截止2016年6月份,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已经升至33196万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了25.43%,关注类贷款相对于正常类贷款更容易向次级、可疑、损失类等不良贷款迁移。
因而关注类贷款的增长也对银行不良贷款造成较大压力。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将会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埋下隐患。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就遇到过同样问题。
1997年从泰国暴发的金融危机横扫亚洲,中国也未能幸免。当时为了化解金融风险,中国于1999年先后成立了立信达、长城、东方和华融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口接收、处置来自建设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
2004年至 2005年,为实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再次承接了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以及工商银行的大规模不良资产剥离。
历史上两轮不良资产大规模政策性剥离,实质是财政部、央行借道资产管理公司,对商业银行形成的不良贷款的损失进行兜底。
1999-2000年,四大国有银行和国开行共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 1.4万亿元不良贷款。
剥离过程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按照账面价值收购贷款本金和相对应的利息。因此这一次银行实际上完全未承担历史不良贷款的损失成本。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后,即取得原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各项权利。
而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的的资金来源包括人民银行5700亿元的再贷款和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8200亿金融债券。从整个实施的过程来看,财政部和央行即是不良贷款的承担者。
截至1999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9.37万亿,按照四大国有银行贷款占全国比例70%估算,四大国有银行贷款余额约6.56万亿。因此,该轮剥离的1.4万亿不良贷款,约占当时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4.9%,占当时四大行人民币贷款余额的21.2%。
但这一次并未解决国有银行历史形成的政策性不良贷款问题。截至2002年末,工行、建行、中行、农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分别高达25.4%、15.2%、23.4%、 36.6%。
这为以后不良贷款的继续攀升埋下了伏笔。
2001年,中国加入WTO,根据当时的入世协议,2006年末外资银行人民币市场的准入门槛将进一步开放,中国银行业必须做好准备迎接竞争。
但是当时中国大部分银行因为背负巨额不良债务,甚至一度进人资不抵债的状况。2003年,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将中国内地银行全部评为垃圾级。
2004年至2005 年,为奠定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基础,中国政府对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以及工商银行进行了又一轮大规模不良资产的剥离,总共剥离7791亿元坏账至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这一次只有第一次规模的一半。
截至2004年末,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7.7 万亿,这一次从四大行剥离的7791亿坏账在其中占比4.39%,低于第一次大规模剥离时14.9%的占比。
这一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按照银行不良贷款账面价值的50%收购,然后将不良贷款再次打包出售给其他资产管理公司或国内外投资者,或通过对不良贷款进行回收、清偿、重组和转让等处置,最终也实现自身的盈亏自负。
商业银行2014年以来不良贷款出表力度再度大增,每年新增不良贷款中的大部分被核销或者转出,只有一小部分被留在报表内计入不良贷款总余额。
当前银行不良率接近政策阀值区域附近,资产管理公司再次大量承接银行不良贷款。银行贷款不良率仅考核留在表内的不良贷款,由于不良率超过1.67%阀值区域附近,银行近期纷纷大幅转让不良贷款的力度。
信达、华融两家资产管理2015 年从银行购入贷款同比增幅分别高达51%、 130%,帮助银行将不良率维持在相对低位。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的继续攀升,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贷款的额度将会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