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间,我国民营经济健步前行,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私营企业数量达到1025万户,年均增长率达15.5%,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微企业茁壮成长离不开金融支持。近些年银行信贷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87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增速比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分别高10.1个和5.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控制风险方面,过去许多银行一直在拓展担保体系上做文章,但是在今年经济出现下滑、部分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剧之时,银行却刮起一阵针对小微企业信用创新信贷产品的旋风。比如,中行绍兴分行推出“税务通宝”,小微企业凭借良好的纳税以及信用记录,就可获得无抵押担保信用贷款,浙江省银行业还推出了“抵转信”、“百货商场供应商融资”等多种信用贷款产品。在湖北,人行荆州市中支引导辖内银行推出“现金流贷”新品种。
由担保向信用回归,透露出小企业融资道路上的哪些端倪?
硬币具有两面性。今年以来担保业的几起“地震”警示,虽然联保、互保在经济上行周期能够有效分散风险,行业的整体繁荣足以化解个别企业的风险,但是在经济步入下行期时,却有可能将个别企业的风险传导到整个担保链条上,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年初,位于北京的中担担保公司因违规截用客户贷款而出现危机,随即将290多家企业拖入了债务泥潭。年中杭州的部分民营企业因担保链出现危机而联名上书向浙江省政府紧急求助。
“担保只是转移了风险,并没有化解风险。”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拿担保解决问题有时就好像拿创可贴治癌症,当时面上捂住了,但是里面还在溃烂。”小微企业资金链条非常脆弱,经济下滑首先冲击的就是小微企业,在潜在风险显现时,个别企业的经营和违约风险有可能会通过担保链条向外扩散。
正因如此,在各地逐步完善担保体系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时,也有部分企业反映,不愿通过担保的方式将风险与其他企业捆绑。而一种模式打破后需要新的模式来承接。今年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异军突起,表明银行业在风险控制以及小企业信贷理念上有了新突破。以湖北银行的“现金流贷”为例,信贷瓶颈的破解不再以寻求外部担保为重,而是考查企业的经营现金流是否稳定,贷后管理监控的是小企业资金结算归行频率、来源渠道以及流动资产的流动转化等情况。业界人士分析,这类信贷产品普遍重视第一还款来源,有利于商业银行准确判断风险,而并非之前简单的向外转移风险,而忽视了对企业本身还款能力的监测,显示出银行的技术分析以及风险控制能力逐渐增强。
经济学家樊纲指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银行信贷解决的多是中小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问题,而大力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的股市、债券等直接融资体系,则能为小企业引来长远发展资金,未来小企业融资应走上一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的道路。今年5月,沪深两市启动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目前已有苏州华东镀膜玻璃、涪陵民用爆破器、天彩铝业等多家企业吃到“螃蟹”。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大胆试水,无疑增加了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的机会。另外,近两年金融租赁、保理等金融工具的使用,为小微企业打开了新的融资渠道,同时缓解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