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央行数据显示,9月向金融机构新增贷款6232亿元,较8月的7039亿元有所下降,为年内第二低位,低于之前预期。但是,社会融资规模却在明显扩大,9月社会总融资额1.65万亿元,较8月的1.24万亿元有所增加。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14日接受采访时均表示,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是导致9月份新增贷款下降的重要原因。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不是缺钱,而是缺少产业兴奋点。
同日,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也表示,当前企业贷款处于“两难”处境,一方面扩大生产的贷款需求降低,一方面维持生存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缘何低于预期?
“总的经济形势不甚乐观,实体经济不景气,产品卖不出去,企业贷款扩大再生产的意愿降低,这是新增信贷降低的重要原因。”李义平分析。
何志成也对此表示认可。他认为,除了实体经济贷款意愿降低之外,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遇到“天花板”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商业银行受到《巴塞尔协议》资本金管制,没有更多的渠道去扩充资本金,同时,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在何志成看来,9月份新增贷款的降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银行并不是没有钱,而是贷不出去。”何志成直言。
李义平表示,企业的银行贷款降低之外,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也很难再从银行得到贷款,因为存在难以还贷的风险。“地方政府的投资遭遇瓶颈,债务问题严重,要想继续从银行得到贷款,似乎已经很困难。”黄震也对此表示。
有银行人士透露,由于担心贷款质量,9月央行曾向各银行发出警告,谨防贷款规模超过指导线,这直接导致9月底部分银行无款可贷,部分9月份的项目和放款计划挪到10月份,这是造成9月份信贷投放低于预期的一个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在银行新增信贷降低的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在扩大。据央行初步统计,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65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4041亿元和1.22万亿元。
有分析称,较强劲的社会融资数据给市场带来信心支撑,这说明中国的流动性并非趋紧,而是企业的融资渠道已经得到扩张,中国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融资依赖程度在减小。企业贷款遭遇“两难”
何志成表示,现在企业贷款正在面临“两难”的境遇——企业用于生产扩张的贷款需求在降低,但是维持生存的贷款却得不到。
“企业对市场形势预期不好,有些新项目就不敢投资,贷款上新项目的意愿降低,对贷款的需求也自然减缩。但同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在恶化,距离银行的贷款标准有差距,银行房贷的风险加大,因此企业难以得到让自己继续生存下去的贷款。”何志成解释。
李义平认为,从企业角度考虑,企业生存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借来钱,而在于借来的钱投入生产后,产品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通过贷款让自己盈利。
部分项目存在盲目上马、产能过剩的问题,本来就应该在新一轮洗牌中被淘汰,即便能够借到资金,也无法顺势而上。“如果这样,破产比不破产更好,破产至少可以避免继续亏损。”李义平说。
在李义平看来,当前经济形势下,关键问题不在于企业是否缺钱,银行是否能贷款,而是经济发展没有产业兴奋点。“部分行业产能已经大大超出社会需求,消费又难以拉动,经济形势处于下滑大周期中。”他表示。
“银行更为严峻的考核目标是盈利,而不是仅仅把钱贷出去,如果贷出去的资金只会让银行的风险增加,银行不会就此调整贷款政策。”李义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