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在投资增幅下降、出口动力不足的当下,消费却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是13万亿元,2014年达15.4万亿,到2015年已19万亿元,预计2019年将超过41万亿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已经达到66.4%,预计未来消费的地位还将进一步提高,增速在未来几年内将不会放缓。
而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意味着在经过工业化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发展开始更多体现于居民福利、共享成果当中;也意味着消费金融发展空间巨大,蓝海已经形成。
2016年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新消费领域的细化政策措施,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同时,今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消费金融的市场准入,将原来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大力发展消费金融,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多次的政策引导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强调,为消费金融的江湖地位奠定了基础。
随着央行《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开放八家民间征信机构,我国的征信系统也正式起航。配合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征信体系的逐步健全,消费金融“开闸”并扩至全国,促使银行业自身转型和互联网金融崛起,消费金融市场开始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表示,2016年75%的中国消费者将维持或增加消费支出。在中国消费持续强劲的表现背后,有两股重要力量:一是上层中产阶层及富裕家庭和小城市中产阶层及富裕家庭的崛起;二是新一代年轻消费者的出现,他们是更自由、更成熟的消费群体。而针对中国个人消费性贷款调查显示,大部分个人客户的消费信贷额在20万元以内,需求最集中的分布于2万-10万元区间。
针对客户人群及其特点,银行为了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推出准入门槛较低的消费贷款业务,只要申请人信用良好,即可办理。同时,银行还简化相关办理流程,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改变传统借贷模式,创新个人融资模式,发力消费金融市场。
同时,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经济、移动互联网等又给消费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在网络环境下,P2P平台、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公司、分期购物平台等也纷纷进行创新布局,使得覆盖用户面更广、提供服务更方便快捷、延续性服务范围更广。根据最新调查,互联网模式正成为高效信贷审批平台的最佳选择,77%的个人客户首选网络渠道获取消费信贷产品信息,而偏好网络信贷申请方式的客户比例正在急剧增加。
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主要包括大学生消费金融、P2P小额消费金融、电商支付系消费金融以及传统消费金融互联网化共四类主体。各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如下:
大学生消费金融:面向大学生消费者群体;核心品类为3C、轻奢及品牌产品;主要消费场景为电商平台;营销方式侧重地面团队;风控方式侧重线下面签;
P2P小额消费金融:用户群体面向白领、有固定收入阶层;核心品类为汽车、装修等大额支出;消费场景含线上及线下;营销方式侧重线上;风控方式为纯线上电商支付系消费金融:面向网购用户群;品类方面以电商平台销售产品为主;主要消费场景为体系内电商平台;营销方式为线上站内营销;风控方式为纯线上;
传统消费金融互联网化:用户群体面向白领、有固定收入阶层;核心品类为日常消费及大额支出;消费场景含线上及线下;营销方式侧重线下;风控方式侧重线下。
而之后,从关注个体消费金融转向家庭消费金融;从用户在特定时点或短期的消费金融,转向伴随居民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金融服务;将消费金融服务在空间上扩展,打造多功能、立体式服务的平台化消费金融;未来,互联网金融可以在技术支持下,与消费市场产生更多方面的对接,提供更多消费金融服务形式,将消费金融更广泛普及于大众。
当然,消费金融公司不是暴利行业,消费金融的杠杆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不能随意、无原则的使用,理性消费、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始终不能抛弃。目前消费金融公司限制颇多,而在征信并不完善的当下,也容易发生风控风险。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在现阶段中国经济转型、消费升级、征信体系完善期间,中国还需要作出更多努力,让消费金融在安全、稳定的健康环境下,容乃更多的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