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南都报道,湖南桃源县牯牛山乡政府曾在过去十多年里,使用数十位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身份信息进行贷款,涉及资金8000万,贷款主要用于乡镇政府日常经费开支。桃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汪涛向南都记者证实,桃源县共有450多名乡镇干部个人信息被用于贷款,是因为早年上交农业税期间,各乡镇不能按时完成收取任务,就用一些乡镇干部身份信息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填缺。
乡政府使用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贷款,之所以被曝光,并非发放贷款的农信社审核中出现问题举报所致,而是因为个别乡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个人贷款时,因为遭遇个人征信污点,才被发现。在牯牛山乡乡政府工作的赵某,2016年4月他要用住房公积金买房,却在银行办理贷款业务时,被告知个人征信存在问题,查询得知,他的身份信息显示曾在2008年、2009年发生过四次贷款,共计24.8万元。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值得探讨的问题有许多。
首先可以认定的是,牯牛山乡政府使用个人信息贷款时,完全是单方面在操作,并没有告知当事人。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行为居然持续了十多年之久,而且是在发生了信用问题之后,才被曝光的。坦白来说,这属于典型的集体享福,个人背锅。如此模式,政府习以为常,个人浑然不觉,最终维持十多年之久,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其次,与桃源县各个乡镇政府“合谋”的农信社,也是这一奇迹的共同创造者。因为根据中国银监会2012年印发的《农户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应当要求借款人当面签订借款合同及其他相关文件,需担保的应当当面签订担保合同。还要采取指纹识别、密码等措施,确认借款人与指定账户真实性,防范顶冒名贷款。
然而,即便拥有了这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因为做到了“根本不执行”,所以愣是没有漏出半点风声,使得那些为政府贷款 的“志 愿者”,长期处于不知情状态。东窗事发之后,当地信用社方面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对于涉及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银行个人信用污点问题,他们一直在向省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打报告请求解决。这种“帮你个大忙”的态度,也是让人哭笑不得,似乎礼貌性感动一下,才能缓和气氛。
问题当然不仅仅是乡政府和农信社存在侵权和违规的行为。从贷款使用资金曝光的信息来看,早年间,乡政府之所以使用个人贷款,为的是填补农业税不能按时上缴的资金缺口。这里涉及的是征税上的违规行为,很难想象基层政府征税时的作为。不过,2006年3月之后,农业税已经取消,上述说法也就难以经得起推敲了。之后还继续存在的贷款,其用途如何难免不引人发问。可以说,从资金的来源,到资金的去处,连贷款当事人都不知道,所谓财政预算的透明与公开,恐怕也只能沦为一句空话了。
最后,需要回到个人金融安全的保护问题。个人隐私的边界何在,一直是法律界、金融界和互联网界讨论的混沌区。不过,一直以来,互联网化程度越高,使用先进的信息设备越频繁的都市居民,都被认为个人金融安全问题越突出。但现在,事实可能恰恰相反,那些尚未进入互联网或者刚刚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农村基层地区的民众,反而存在更多、更直接的隐患。
无论是基层工作人员还是农民群体,一方面,他们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行事不规范,给他们的个人金融安全留下了极大风险。除了使用个人信息为政府贷款,地方企业滥用个人信息进行贷款,基层金融机构混淆个人信息等问题也都值得审视。